便攜性測試,精確度測試,然后是環境測試。
前面的除了標準有所改變之外,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不過這個模擬環境測試,就真的要變一變了。
因為羅沖知道類似的這種機槍的一個大問題。
帆布彈鏈怕潮!
帆布彈鏈潮濕了之后就容易引起卡彈。
所以大家經常會在戰爭影片里看到,機槍手的旁邊總是會配一個拉彈鏈的。
雖說彈藥手本來就是拉彈鏈的,但是那也分情況,如果是晴天干燥的環境,只要把彈鏈裝上,并不需要另外拽著,但如果彈鏈被水浸濕了,那不拽著就不行了。
二戰時代,使用帆布彈鏈的機槍,如馬克沁、G42等機槍,差不多都有這個毛病。
現代使用金屬可散彈鏈的則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水份不會對金屬產生太大的影響,就算有影響,那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出現的,比如生銹......
漢部落現在還沒奢侈到使用金屬可散彈鏈的程度,要知道,那樣的彈鏈在使用完之后,基本是沒有收回重復使用的可能的,差不多就是金屬消耗品,與其這樣,還不如用可以重復使用的帆布彈鏈來的劃算。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麻煩,羅沖也專門給他們講解了一下,帆布彈鏈再結實,那也是布做的,只要是布,就肯定怕濕,所以測試的要分開測試。
比如浸水實驗,可以把機槍泡在水里或者爛泥巴里,但是別把彈鏈放進去,等把槍撈出來之后,還要甩一甩,清理掉大部分水份后,再安裝彈鏈進行射擊。
對于羅沖的這個提意,眾人也沒有什么反對意見,大家都很理解,因為機槍厲害嘛,而且還是連射的,里面的零件又那么多。
這么厲害的武器比步槍嬌氣了一點怎么啦?
機槍這樣的大殺器難道不是應該當作寶貝兒一樣供著嗎?
誰舍得把機槍扔在爛泥里糟蹋?!
去病表示肯定打不死他......
最后一項科目就是耐久度,也就是壽命實驗了,不過機槍和步槍的測試方法又有不同,步槍打的慢,槍管不會過熱,但是機槍會,不換槍管的話都會把槍管打紅。
所以羅沖安排使用兩根槍管,輪換使用,每根槍管都要打夠一萬發子彈,總共就是兩萬發子彈,好在這個機槍打得快,說不定比步槍還要先打完。
測試步驟是每一千發子彈換一次槍管,之間不做任何清理和保養,僅更換一次過熱的槍管;然后打夠五千發子彈做一次簡單的保養,槍管仍然不需要清理,最后打完一萬發子彈之后,再清理一次槍管和主要機構。
按照這個過程測試完,再用曳光彈來重新測試精準度科目,看看整槍的性能有沒有明顯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