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病和三營長聽到羅沖這么說,才立刻繃住了臉,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
當然不是反思剛才笑沒笑的事情,而是在反思,機槍是否真的有什么特殊的戰術運用,否則在敵我雙方裝備數量九比一,火力密度差距極其巨大的時候,首領哪來的自信能夠把自己這邊全殲呢?而且還說人數相等的情況下,輕松全殲?!
其實這里邊還真有技巧,比如說在陣地防御戰的時候,如何布置機槍火力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這其中最經典的戰術就是交叉火力網了。
根據機槍火力的特性,如果是一字橫陣的防御陣地,并排放置五十挺機槍,都不如在陣地的兩端放上兩挺機槍的效果,側壓側打才能發揮出機槍最大的殺傷力。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前出機槍碉堡,暗堡等等,各種刁鉆的火力角度,讓敵人防不勝防,往往能起到奇效。
而在進攻的時候,用什么樣的突擊隊形才能更快的把機槍送到前面去,或者機槍如何在己方沖鋒的過程中給自己的戰友提供火力掩護,這些都是學問,如果羅沖不教給他們的話,那漢部落以后可能叫要用無數戰士的生命作為代價,那些將領才能自己摸索出這些知識。
另外還有在敵人火力優勢極其巨大的時候,己方使用落后的武器,如何進攻?
這個問題最有名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當年淮海戰役時的土工掘進方式,亮劍里的主角也曾用這種方式,把部隊抵近到敵人陣地前三十米的地方進行手榴彈轟炸。
不過那是影視作品......
真實的歷史戰役,淮海戰役中,我軍曾發動過總兵力超過四十萬人的土工掘進攻勢,一直把戰壕挖到了敵人陣地前二百米的位置,然后使用汽油桶改的飛雷炮把炸藥包拋到敵人的陣地上,一舉圍殲幾十萬敵軍。
那威力,簡直比四百多毫米口徑的艦炮還厲害......
而且不要以為土工掘進攻勢很簡單,不就是挖戰壕嗎?其實這里面很有講究,有一套嚴謹的科學作業方式。
一般情況下,都是沖鋒的時候,尋找彈坑作為掩體,或者沖到敵人陣地前就地臥倒,然后趴在地上挖坑,先挖一個二十厘米深的臥姿單兵掩體,如果敵人沒有反制手段的話,那就趴著繼續挖,把臥姿掩體變成跪姿掩體,再變成站姿掩體,最后將一個個的掩體打通,變成連綿不絕的戰壕。
不說其他的,光是趴在地上挖坑這個活兒,如果沒有練過的,都不一定會挖,頭頂和后背上都是密集的子彈網,如何在身體幾乎不怎么動彈的情況下安全挖坑?要不然稍微抬一下頭腦袋就要被打爛。
這可是個有難度的技術活兒......
羅沖沒有立刻就教他們,而是繼續著眼前的各種槍械測試項目。
最先完成測試的是半自動步槍那邊,因為昨天剛剛進行過栓動步槍的測試,半自動步槍和栓動步槍在測試方面的區別不大,而且半自動步槍裝彈更快,射速也更快,在已經熟悉了測試的過程之后,士兵們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測試科目。
于是半自動步槍也順利定型,被羅沖命名為標準三型步槍,即為第三代步槍,正式進入準備批量生產階段。
隨后,兩款手槍也順利完成了所有測試科目。
伯萊塔92F和勃朗寧1911,這兩款手槍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可以說,只要生產的質量沒什么問題,在設計方面,就不可能有什么問題,畢竟都是羅沖直接照搬來的山寨品,雖說具體數據上可能會有一些差距吧,但是大差不差,外形上看起來還是沒什么區別的,內部結構也保留了原型的一些經典設計。
這樣的槍要是還無法通過測試,那就沒什么槍能通過測試了。
而且因為使用了鉬鋼鋼材的原因,這兩款手槍的使用壽命也達到了一萬發無障礙發射的設計壽命,一萬發后精度無明顯下降的優異性能。
在這兩款手槍的命名方面,羅沖采用了擬物名稱來對其命名,將其統一稱為‘短劍’手槍,七發子彈容量的為短劍一型,十五發彈容量的為短劍二型。
因為手槍在功能上,就相當于冷兵器里的短劍或者匕首,用這個名稱,也很容易就能讓別人理解它的作用。
當兩款手槍和一款半自動步槍定型之后,時間也來到了中午。
另一邊機槍靶場那里,才剛剛完成了精準度測試,模擬環境測試,槍械耐久度,即使用壽命測試還在進行中。
按理說,以機槍的射速,應該很快就能把兩萬發子彈打完的,但實際上卻是,裝彈的速度實在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