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夜宴
這個周末格外地短暫。
兩人游逛了兩天的燕京城,看過故宮紅墻映著春陽,也擠過人聲鼎沸的王府井,嘗過什剎海邊的葫蘆,還攀過八達嶺長城的斷壁殘陽,在首都的古韻與新潮之間,時光如指間流沙。
初見又要去北大上課了。
張云起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項目推進、會議應酬,如潮水般涌來。
在駐京辦魏楠的協調下,張云起在凱賓斯基酒店連續開了兩天的會,一天兩場,對象分別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李言達院士團隊,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金國潘院士團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鈸院士團隊,還有中科院光電研究所副所長廖思明的團隊。
說起來這伙人都是國內頂級的技術大拿,團隊里邊最低配置都是博士生,但張云起跟他們溝通了一圈下來,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專家們也是人,也渴求讓知識擁抱市場化,擁抱人民幣。
原因是簡單的,這些技術大佬們雖說地位尊崇,有固定工資,國家安排住房,吃穿不愁,可以說他們比98%的國人生活條件都要好,但要說他們有錢,那也是扯淡,上面一年到頭就那么幾個國家級的項目,努力攻攻關,評評獎就沒了,僧多粥少,分不了三瓜兩棗,而眼下又是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海先富起來的商人群體越來越大,偏偏這類群體他們接觸的也多。
相較于這些專家每個月領幾百塊錢的固定工資,一家數口人擠在幾十平米的兩居室里,商人們開的是豪車,住的是豪宅,這自然就造成了一種心里不平衡的現象,前些年流行的那句“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便是對這一現象最深刻的諷刺。
基于這一深層次原因,他們對和愛華電子合作是充分期待的,而且非常主動,既然眼下是市場化經濟時代,他們自然也想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把知識轉化為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張云起樂意砸錢搞科研,愛華電子和幾方的合作自然是水到渠成,很快就達成了幾項協議。
中科院這塊將參與愛華電子對飛利浦機芯的拆解逆向研究重點項目,主要圍繞鍍膜工藝改進,良品率提升這幾個要命的問題進行技術攻關。
在清華大學幾個系院這塊,首先就是將現有技術和專利有償優先轉讓給愛華電子使用,比如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李言達院士團隊將“高密度光盤糾錯方法”專利和伺服電機控制軟件等預研技術轉讓給愛華電子,從而縮短研發周期,加速愛華電子的自主產業化發展。
其次是在愛華電子基地設立“清華-愛華光存儲聯合實驗室”,愛華可以選派技術骨干到三個系院進修光存儲課程,定向培養工程師,而清華大學的李言達院士、金國潘院士和張鈸院士擔任愛華電子的技術顧問,愛華電子給他們提供技術顧問費用。
同時,三個清華專家團隊將為雙方的聯合實驗室提供精密光學測試平臺、芯片仿真環境等設備,派駐博士生團隊針對幾大課題聯合攻關和對生產線調試優化,主要課題包括伺服控制理論算法優化方案,解碼芯片算法壓縮效率優化方案,還有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激光聚焦理論模型和光學頭抗干擾設計方案以及激光頭信號處理方案落地。
事兒談妥之后,自然要慶賀一番,愛華電子在凱賓斯基準備了一個招待晚宴,一行人心情愉悅地離開會議室。
在下樓的路上,張云起對幾位專家教授說道:“愛華電子正在申報國家數字光盤專項基金,可能還需要幾位教授協助驗證和評估愛華電子國產機芯研發的技術路徑,明確一下需突破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