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一舉三得,完成了系統任務的同時,又能壯大了麾下勢力,還能早些結束割據混戰,掐滅此時尚未開始的三征高句麗,讓隋唐世界的人少死幾千萬,不好么?
羅松還在沉默思考,糾結無比的做著選擇之時,姜家的家主姜平率先開口問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若按你所說起兵反隋,兵力從哪里來?”
擬態章魚張建軍為首的轉化者,已經掌控了南陽王這一路反王的事情,除了楊妙君和老謝等轉化者,就只有羅松一個人知道,所以姜平第一個問題就是問這個。
就算姜家是個大族,算上各種旁系、分支和姜家集中依附姜家的附屬奴仆護院、莊戶百姓什么的,足足有大幾千人,這三年因為楊妙君提供的海量肉食,又有不少人和與姜家關系不錯的練武家族遷來,人數直逼上萬。
但是除去老弱婦孺,也就是能拉起一只三千人的兵馬,連楊妙君這三年來支付‘學費’的戰馬都無法滿坐。
雖然個個都有武藝在身,還有一百多個武藝不錯的到別的反王那里能當個中層校尉副將的,為首的幾個更是在整個天下都能排的上名號,甚至數一數二的。
但是這個人數別說對抗大隋朝廷,就算是和近在咫尺的南陽王朱燦爭地盤都很難。
所以,姜平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兵力的問題。
“南陽王朱燦手下的兵馬已經被我的人架空并掌握,只要我一聲令下,就可以推翻并斬殺朱燦,擁立永年兄為帝。”
聽著姜平詢問兵力的問題,楊妙君直接就留給他介紹了起來自己所掌握的兵力:“前兩日我離開姜家集,去了一趟瓦崗山,收降了第三次征討瓦崗山的先鋒大將裴元慶,他已經斬殺統軍大帥張大賓,正在率領那十萬大軍趕來南陽的路上,算算時間,半個月后就能到了。”
楊妙君簡單算了一下,十萬大軍,九成是步卒,每天行軍也就是五十里上下。
得虧這個時候的黃河河道和現代不同,瓦崗和南陽,都在黃河以南,裴元慶領頭,率著大軍一路南下,只要走上七八百里路就可以過來了。
要是換了以后黃河多次改道后,瓦崗跑到了黃河的河道以北,要安排這十萬大軍渡河趕來南陽,楊妙君還真的廢點心思,怎么可能像現在這樣做甩手掌柜就,把事情扔給裴元慶父子,然后自己飛回南陽等著就行了。
“如此說來就有二十多萬兵馬在手了?”
姜平簡單的算了一下這兩大部分的兵力之和,隨后眉頭不僅沒松,反而皺得更緊了:“二十萬大軍的糧草兵甲要如何解決?”
“姜家雖然有幾分家底,再加上你這三年來的束脩,但是就算是在豐年糧食充足且便宜的時候,想要支撐二十萬大軍的吃用都是癡人說夢,更別說如今災荒連連,糧食稀缺昂貴難以購買,這還不算兵甲、戰馬、糧餉等等問題。”
換言之,姜平此時的問題就是兩個字——沒錢!
如果是一點點發展起來的二十幾萬大軍,這個自然不是問題,不然也發展不出二十萬大軍。
但是此時朱燦這邊的軍隊到還說,畢竟是自己發展的,就算不多但是至少夠吃幾個月,再加上還有地盤可以搜刮糧餉。
可是裴元慶的十萬大軍,可是整整十萬個能征善戰同樣也能吃的青壯漢子,雖然有征討瓦崗時的隨軍糧草,但是依照慣例,也就夠這十萬大軍從瓦崗到南陽的這一路上的吃喝用度。
突然多出十萬張嘴,還是特么一個趕上普通老百姓兩個能吃的十萬青壯大軍,打死姜家也變不出來這么多糧食啊。
到時候這十萬大軍別說加入了,不當場嘩變反殺姜家,用姜家的人頭作為投名狀重新向大隋朝廷宣誓效忠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