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知道張遼心急如焚。
張遼是雁門郡馬邑人,如果并州刺史被蠻族擊殺,那么馬邑縣多半難逃戰火。
“是。”
張遼忍住焦慮,向徐天說明情況。
并州刺史張懿率領一眾部將,在前去支援邊塞的途中與破關而入的匈奴、鮮卑騎兵發生遭遇戰,休屠王、步度根趁著并州軍沒有完全展開陣型,立即發起豬突,在混戰中,休屠王親自陷陣,擊殺并州刺史張懿。
不過,并州軍主力也并非等閑,在張楊、楊丑、眭固、高順等武將的帶領下,且戰且退,大量殺傷匈奴、鮮卑騎兵。
最終,并州眾將退至馬邑縣堅守。
匈奴、鮮卑騎兵得以大舉抄掠雁門郡,雁門郡玩家領主的領地全部毀于一旦。
不僅如此,在攻打雁門之前,休屠王與南匈奴左部合兵,殺死南匈奴單于,南匈奴部落大亂。
張遼上稟情報,而后向徐天求情:“請主公出兵討伐匈奴、鮮卑,解馬邑之圍!”
由于沒有考慮到匈奴、鮮卑騎兵大膽的軍事行動,張遼的家人還沒有遷來常山國,還有眾多鄉人在馬邑縣,得知馬邑縣被匈奴、鮮卑騎兵圍困,張遼坐立不安。
按照他與徐天的君子約定,如果鮮卑人進犯雁門郡,只要徐天有余力,需要幫助雁門郡軍民擊退鮮卑人。
“文遠莫急。雁門郡千萬黎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豈能袖手旁觀?”
徐天正要找一個叛軍勢力開刀,在國戰前練兵,此時匈奴、鮮卑入寇,徐天身為漢家兒郎,當仁不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匈奴雖然衰落了,但不妨礙徐天教他們做人。
張遼聽徐天的語氣,有出兵之意,不由感激涕零:“主公操心遼之事,遼愿為主公鞍前馬后,至死不渝!”
張遼的好感度飛快上漲,幾乎滿值。
徐天搖頭,他出兵討伐匈奴、鮮卑,可不完全是為了張遼,最終目的是國戰。
“公與以為,我們是否可敗匈奴、鮮卑聯軍?”
得知并州大亂,徐天暫且放下招募沮授之事,向沮授詢問出兵并州是否可行。
匈奴、鮮卑聯軍有一個特點——清一色騎兵,來去如風。
“主公以一郡之力,討伐蠻族,恐怕損失慘重。若與朝廷援軍合兵,既可練兵,又可減少損失。不妨上疏朝廷,請求出戰,或許可有意外收獲。”
沮授似乎看出了徐天通過討伐匈奴和鮮卑練兵的打算,建議徐天等待朝廷的命令,并且主動向朝廷請求出兵。
并州刺史被殺,果然驚動洛陽朝廷,漢朝廷任命泰山郡南城縣人丁原出任并州刺史,前往并州集結各郡兵馬,北逐匈奴,解馬邑之圍。
常山相、中郎將徐天通過大將軍何進的關系,主動向朝廷請戰。
“準。”
漢靈帝已經知曉徐天的名聲,急于調兵遣將懲罰匈奴人的漢靈帝立即同意下來,并任命徐天為驍騎將軍,出雁門,北逐匈奴、鮮卑。
在漢靈帝看來,徐天可謂是大漢忠臣!
大廈將傾,各地太守擁兵自重,董卓之流更是對朝廷的命令熟視無睹,而像是徐天這樣自告奮勇、北擊匈奴的大忠臣,十不存一。
黃巾之亂,不少武將名聲鵲起,成為漢靈帝的依靠。
漢末三杰皇甫嵩、盧植、朱儁不必多說。
年輕一輩之中,有為漢帝國南征北戰的江東猛虎孫堅,參與鎮壓黃巾之亂,并且想要成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以及積極鎮壓黃巾軍、西涼叛軍、黑山軍的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