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諸侯都在傾盡全力備戰,時不我待。
戰場上空陰霾,垓下之戰也是黑暗色調。
空氣中彌漫著狼煙的嗆人味道,風如虎,云如龍。
在蓋下外圍的戰場,六十萬漢軍、諸侯軍,與十萬楚軍對峙!
持續數年的楚漢戰爭,將在此戰分出勝負。
劉邦本欲與項羽瓜分天下,以鴻溝為楚河漢界,但張良、陳平兩大謀士分析大勢,慫恿劉邦召集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合擊項羽于垓下。
項羽人數只有漢軍、諸侯軍的六分之一,但項羽的十萬楚軍卻擺出了進攻隊形。
西楚霸王項羽,向來只有進攻,進攻,再進攻。
為了擊敗霸王項羽,韓信選擇以自己的軍團為漢軍前鋒。
至于為何韓信會這樣選擇,是因為六十萬漢軍、諸侯軍,只有韓信軍團可以承受霸王項羽的正面沖擊,哪怕戰敗也不至于潰敗。
其他人不行。
即使是漢高祖劉邦也不行。
要是其他漢軍武將擺在最前面,被項羽沖垮,那么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后方大軍崩潰。
韓信以三十萬漢軍對付項羽,自己在前,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在韓信后方,周勃、柴武等漢軍武將在劉邦后方作為預備軍。
這是韓信的“垓下五軍陣”,通過強化中軍縱深,用于承受項羽的沖擊。
項羽的軍團沖擊力,幾乎是天下第一,因此韓信才會將自己、劉邦、周勃三部兵馬集中在中軍,加深中軍厚度。
張良、陳平、韓信已經摸清楚了項羽的性格。
因此,項羽必敗無疑。
彭越、英布等人的三十萬諸侯軍,則分兵圍住垓下。
如果三十萬漢軍取勝,則十面埋伏,西楚霸王項羽無處可逃。
如果三十萬漢軍不利,三十萬諸侯軍則入場,收割力乏的楚軍。
張良、陳平、韓信留下后手,可謂是算無遺策。
之所以不讓諸侯軍正面與楚軍交戰,是因為只有漢軍才有資格與楚軍正面廝殺,諸侯軍布置在正面,只會被項羽摧毀,敗退的諸侯軍還會導致漢軍崩潰。
巨鹿之戰,也是項羽在和秦軍拼命,各路諸侯作壁上觀。
誰打贏了,諸侯們就跟著誰混。
真正在垓下交鋒的是三十萬漢軍與十萬楚軍。
漢高祖劉邦騎在一頭赤龍上,俯視整個戰場。
謀士張良、陳平在劉邦左右,觀察局勢。
韓信則在戰場下方,統帥三十萬漢軍。
兵力越多,韓信軍團越強。
陳平說道:“西楚霸王項羽,勇力舉世無雙,但有勇無謀,又有國士無雙之韓信與之為敵,必敗無疑。”
“齊王韓信若是擊敗項羽,恐怕威望會更高。”
劉邦憂心忡忡。
為了促使韓信帶兵前來垓下攻打項羽,劉邦聽從了陳平的計謀,封韓信為齊王。
天下間,只有韓信才可以擊敗項羽。
然而,一旦韓信擊敗項羽,那么韓信的威望,將會空前,連劉邦手下一群武將都要對韓信稱臣。
武將的地位,往往取決于他們的軍功。
陳平不以為然:“韓信在政治上目光短淺,與項羽差不多,待垓下之戰,陛下直接闖入韓信大營,奪其兵權就是。”
“嘿嘿。”
劉邦露出玩味的表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多數功高震主的武將的下場。
漢軍與楚軍已經列陣,垓下之戰爆發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