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隨著戰斗經驗增加,訓練加強,御營或許能達到一點五比一,但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說擊敗金人,是哪怕韓世忠都不敢承諾的。
集結在延安的宋軍,有十五萬出頭,金兵則是有七個萬戶,就算把契丹兵算進來,宋軍也能勉強維持二打一的局面。
依舊不能說勝券在握,但是戰爭就是個不缺奇跡的事情,赤壁之戰、淝水之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例子,數之不盡。
憑什么大宋將士不能搏一搏!
這是決心投入決戰的根本。
可若是知道金人又多了兩萬人,兵力超過十萬……大宋這邊的選擇絕對不是主動到青化鎮求戰,而是據守延安府,甚至向南退去……
畢竟趙桓,還有他手下的將領,都不敢以天縱之才自居,他們可沒有位面之子的本事,能在全面落后的情況下,逆風翻盤。
只不過算計的再精明,也會跟事實出入極大。
三太子訛里朵來了,帶著決定勝負的兩萬人來了。
耶律大石也來了,他率領著近兩萬人,同樣也能決定這一戰的勝負。
而這倆人,都在恨短時間內,鎖定了對方。
戰!
耶律大石很快就判斷出來,宋金之間應該沒有分出勝負,這是一支援軍……本著只要是金人,老子就不放過的原則,耶律大石猛攻訛里朵。
這位三太子也氣笑了,契丹人!
你們也敢跟大金勇士較量,真是不知道怎么死的!
耶律延禧還在我們手里當海濱王呢!
訛里朵滿以為這就是一支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烏合之眾,只要一個沖鋒,就能輕易擊潰,畢竟二哥宗望可是憑著一千人,就敢沖兩三萬大遼騎兵的,并且還能戰而勝之。
對面看起來人數似乎比他們還少,又風塵仆仆的,還不是一擊擊潰!
懷著慢慢的信心,兩邊打在了一起。
同樣都是騎兵,同樣都采取了鑿穿的戰術,相比之下,金人的裝備要比在苦寒的大漠上,苦苦掙扎的遼國殘部強多了。
而第一輪碰撞的結果,竟然是金兵損失略大于遼兵!
開什么玩笑啊?
宋軍戰力飆升也就罷了,怎么契丹人也厲害起來?
完全沒有道理啊!
訛里朵完全想不通,不是他腦子不好使,而是世界變化太快了。
同樣的,耶律大石的震撼也不輕。
他的部下除了最忠心遼國的遺民之外,就是從大漠上招募的游牧騎兵。
這幫人從小生長的環境,不會比女真更好。弓馬武藝,也都是頂尖兒的,加之趙桓提供的武器,耶律大石捫心自問,他的部下已經超出了曾經遼國任何一支兵馬。
而即便如此強兵,卻也只能勉強和金人打平……想要復國,談何容易!
雙方陷入了苦戰之中,雙方都沒有出現在戰場上。
宋遼之間,依舊是戰場上兵馬的較量……趙桓下意識看了看日頭,已經明顯偏西。
從開戰到現在,足足過去了大半天。
期待的奇跡并沒有發生……
冬季日落得早,如果在接下來的一個半時辰之內,沒法分出勝負,就要夜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