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來,一代去,太陽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留全無跡。”
“青山嫵媚,只殘留幾臺劇。”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
“……”
“先填《念奴嬌》以作定場詞,然后正式回應一下徐某超先生昨天對我的攻擊文章,以下正文。(長文音頻警告,長文音頻警告,長文音頻警告,請諸位慎重打開。)”
“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有人說了,聽交響樂高雅,聽相聲就低俗;聽明星假唱高雅,看網絡原創就低俗;看人體藝術高雅,兩口子講顏色笑話就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就低俗……”
“到底什么是雅?什么是俗?牙佳為雅,人谷為俗。有牙有口,嘴里說出來的,這是雅;一人一谷為俗,吃喝拉撒都是俗的。人可以不說話,也就是不需要雅的東西,但您不能不吃飯,也就是說,這俗您離不開……”
“社會的不同層次的人,都有說別人低俗的。上流社會的人說人低俗,這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專家學者說人低俗,這個心態是東風破,我比東風還破!同行說人低俗,這是羨慕嫉妒恨,但凡您能創作這樣一首小曲,您還至于犯這氣迷心?觀眾說我低俗,這倒可以理解,畢竟,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我的歌,這沒錯,第二種人不喜歡我的歌,這也沒錯,但第二種人總覺得自己比第一種人高雅,這就錯了,這也是他們只能排在二的原因……”
“單純的高雅不足以構成世界,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才是真正的藝術,主席曾教導我們說,——文藝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一味地高雅,一味地拔高兒,只能說,您這是故意違背主席的文藝理論……”
“雅與俗相輔相成,雅與俗就應該互相包容,只有包容才能夠雅俗共賞,喝著咖啡就著大蒜,秋水共長天一色……”
“某些人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此萬禍之源也!口口聲聲是學者,一天到晚在娛樂圈里膩著,人前反三俗,被窩里看貓片。又想當專家,又想立牌坊,長蟲繞葫蘆,假充龍戲珠。估計這些位也確實沒正經事干,哭著喊著不炒作,可誰紅就往誰跟前湊。這種心態,比結賬后的鏢客空虛,比收工后的小姐寂寞,比年假里的老鴇孤單,我都想給這位專家一點小費了!拜托,不要再用牙齒來閹割俺們這些小主播了,俺們都穿著鐵褲衩呢,可小心你的嘴!”
“……”
“最后,一首《郭源潮》送給這位自號高雅的學者,至于能不能聽懂這歌中的典故,好心的同學有時間可以給他科普一下哈,另,這歌也一并送給華城的付鵬。謝謝朋友們。”
池景行為這條千字長文起了“你要高雅”的標題,又將新鮮出爐的《郭源潮》也一并傳了上去,再檢查了一遍錯別字,這才點擊了發送。
幾分鐘之后,已經有差不多兩百萬粉的池景行的圍脖中,各路人馬就炸了鍋了。
“已閱,罵得好、罵得妙、罵得青蛙呱呱叫,郭某人這次算是踢到鋼板了啊。”
“郭某超完全就是斷章取義好嗎?我是池哥的老觀眾了,當時他唱完《探清水河》之后,也有人也開玩笑說他低俗,但他是做了解釋的,嗯,用的是魯大師那段評《紅樓夢》的話,如果郭某超完整地看了池哥當晚錄像,現在大概會引一句魯大師的話,‘池哥,是我性急了些’。”
“人在蒙古,剛下航母,因為利益不相關,本人就實話實說了,脖主的文才杠杠的,一首《念奴嬌》就完爆某學者了,后邊的嬉笑怒罵也是自成文章,某人的猥瑣大師形象,已躍然紙上矣。”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
“學到了,學到了!原來還能這么懟人的,池哥威武霸氣,路轉粉了!”
“咖啡就著大蒜,秋水共長天一色,笑哭。”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都給引出來了,就問郭某超,你丫還敢不敢嘚瑟了!”
“看了脖主的文章,大夏天的我竟忽然感覺渾身發冷,就像剛喝過冰水一樣,爽!脖主能寫出這么犀利的文章,定然是素質教育的功勞,我真想問問這幫專家,你們這會舒服了嗎?”
“……”
(本章主要參考書目,包括江文的《念奴嬌太陽照常升起》、郭桃兒的《你要高雅》,以及董胖子的《郭源潮》,在此一并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