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記得有位詩人就這么說過,‘遠方啊,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不要說這位詩人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他此前還寫出過這樣的詩句呢,——‘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
“遠方,既是一個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時間概念。”
“從空間角度說,就是我們所沒有到達過的地界兒,而時間意義上的遠方,則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未來’、‘曙光’等等,對遠方的憧憬和期待是自古有之的,從《山海經》到《詩經》到《穆天子傳》再到《西游記》,對樂土、極樂世界等概念的描述,就是古人對遙遠殊國的想想。而現在,遠方已經成了華夏現代文學甚或是音樂上的最重要的意向之一。”
“不管是空間還是實際,其共同點都是遠方的未知性,它是一種關于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正因為這個美好的想象,哥倫布才會探索并發現新大陸。同樣的,既然是想象,當然也會有幻滅或一去不復返的可能,比如徐福求仙山。”
“由此,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一首在中學時學過的現代詩,也就是王家新老先生的那首《在山的那邊》,這首詩的重點在后半節抽象的象征化描寫,這首詩被選入課文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明白‘百折不撓,終將成功’的道理。可我,偏偏就只記住了那種失望或是絕望的心情。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黃土高原,爬過一座又一座山,但卻從未見過海的經歷,與詩中的描述更吻合吧?”
“我想說的,是關于遠方的幻滅,——山的那邊對我來說就是遠方,想象中的遠方,有美麗的海,可當我真爬上山頂到達了遠方,卻無法看到夢想中的大海,那個關于遠方的夢,也就此幻滅了。”
“所謂遠方,只有在它是遠方的時候,才有其吸引力和期待值,當你把遠方踩在腳下,遠方就成了當下,也就此失去了它所代表的理想意義。既然遠方只存在于想象,是人們思想上的烏托邦,是不可能真正到達的,所以我們在向往遠方時是幸福的,而在到達遠方之時卻是失望的。對遠方的向往和真正到達了遠方,其實是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既然遠方不可到達,那我們的向往是否就失去了意義呢?”
“我們是不是該窩在家里,活在當下?”
“顯然不是的。”
“畢竟,對遠方的追求一直是激勵人們不斷向前的動力,就連魯大師都曾以‘無窮的遠方’,作為自己生存的力量源泉。”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人生的兩大目標,卻被現代人篡改成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和行路同等重要,為什么非要分個高下呢?沒有相當素養的人,閱歷是轉化不成知識的,也終將無法積累為人生財富。有些人周游了列國,依舊言語粗俗見識鄙陋,有些人一輩子都沒離開家,卻也懂得為人謙遜、運籌帷幄。”
“實際上,我心中也有一個遠方,我甚至輕易就能到達,但我至今都不舍得去,或者說是,不敢去!我怕到了這個地方之后,我會失望。”
“所以,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塊凈土,留著,別輕易將其踩在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