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三年十月中,大河沿岸正與秦軍交戰的趙軍突然后撤,秦軍緊追不舍,而趙軍后方又有桓齮所部十萬秦軍自井徑關而出,一路長驅直入,最終與**長城一線將趙軍堵住,兵力不足二十萬趙軍自此被三十余萬秦軍徹底圍死于**長城。
秦趙之間的這場爆發在秦王政三年的戰爭徹底攻守異勢。
秦趙之間的對決不僅僅影響了徹底陷入戰爭的趙國南境,來帶著其余幾處戰場也受到了波及。
此時許多人人都差不多已經明白了,秦軍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秦軍從來沒有想著防守的事情,他們真正的目的從始至終都是趙國的二十萬大軍,甚至是整個趙國。
三年前的韓國事件已經讓天下人意識道,日后的戰爭會是真正的滅國之戰,韓國只是第一個,但不可能是最后一個。
秦楚交界的南陽郡,楚軍大營。
“項將軍,你認為眼下是發起決戰的時刻了?”春申君黃歇對楚軍大將項梁問道。
“如今秦軍主力盡在趙國,南陽的秦軍兵力必定有限,我軍若是不趁著這個機會全力進攻秦軍,以求勝機,真的等到趙軍戰敗而致使秦軍主力回援南陽的話,我楚軍可有勝利的機會。”面對春申君看似征詢實則質疑的問題,項燕耐心解釋道。
“兩軍爭鋒自然是項將軍更為擅長,我確實也不便過多干預,但是,項將軍你身為我楚軍大將,統領三十萬大軍,所考慮的不能只是兩軍爭鋒的事情,你還要考慮其他的事情。”春申君捋著已經夾雜了不少白色的長須道。
“還請春申君賜教。”項燕拱手道。
“身為大將軍,在考慮戰爭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國家。”春申君說道。
“為國家取得勝利不就是在為國家考慮嗎?”項燕疑惑道。
“戰爭的勝利并不只是兩軍對陣之時的勝利,還要看國家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要達到了目的,即使在戰場上敗了,那也是勝利,相反,若是在戰場上勝利了,但國家的目的卻沒有得到,這樣的勝利對于國家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失敗。”春申君對項梁解釋道。
項梁聞言不由皺起了眉頭,因為他從春申君的話中嗅到了別的東西。
大王與春申君謀劃的東西與自己想象中的打敗秦國有出入,而且出入還很大。
“還請春申君賜教。”項燕凝重道。
“若是趙軍沒有被圍的話,我軍在此時對秦軍發起決戰并沒有錯,可是趙軍已經被圍了,更是隨時都有被殲滅的可能,可是,你能確定秦國真正的目標是趙軍而不是我們楚軍嗎?一旦趙王在絕望之中選擇與秦軍議和,你可知我們在此時對秦軍發起決戰的后果嗎?”
“不能夠吧,趙軍勇烈,之前那場大戰,五萬趙軍,上至將軍下至士卒,無一人投降,由此可見趙軍絕不是什么貪生怕死之輩。”項燕猶疑道。
他此時已經明白了春申君的意思,他在防備著趙國與秦國議和的可能,并因此不愿與秦軍徹底進入決戰,因為一旦秦趙議和,楚國將會陷入以一國之力對抗秦國的情況,那顯然不是楚國上下想要看到的事情。
合縱攻秦他們尚敢一試,但以一國之力對抗秦國,沒有哪一個國家會去做。
但項梁想到的卻是另外一點,趁著秦軍主力圍攻趙軍的機會,一鼓作氣打敗秦國的南線軍團才是楚國真正的出路。
“趙軍或許不會,但趙王會。”春申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