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的作戰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左攻右守。
在右路的莒南,用臧霸的瑯琊兵阻擊和牽制淳于瓊。
在左路的臨沂,李典集中主力和袁譚決戰。
這樣子就有一個明確的主攻方向,比平均分配兵力更合理,更主動。
前去救援蒙陰的張遼張文遠,繼承了呂布的遺產,麾下都是精銳的并州兵,比張郃的河北兵強了不是一點半點,就算不能取勝,起碼也能守住蒙陰。
這個張遼和曹丞相來自同一個時空,比連崗聚本時空的張遼年長一些。
曹丞相手下現在有兩個張遼,兩個臧霸,兩個吳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肯定還會有更多同名同姓的將領加入他的麾下,如何區分這些同名同姓的將領,曹軍內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每次溝通的時候,總要費勁的解釋半天,令人非常頭疼。
賈詡的作戰計劃合理,眾人都沒有異議。
李典和臧霸隨即分兵,江岳的斥候隊跟隨吳敦,重新回歸瑯琊兵序列,向東北方向的莒南進軍。
根據已知的情報,淳于瓊的兵力在兩萬上下,其中甲兵、騎兵和弓兵等等戰兵共計五千余人,其他都是輔兵和民夫,在袁譚的三路大軍中,是相對較弱的一支偏師。
力分則弱,這是用兵打仗的常識,袁譚兵分三路,明顯有被曹軍各個擊破的風險,事實上,賈詡就是針對這一點,才制定了左攻右守的作戰計劃,準備將袁譚的三路大軍各個擊破。
這就有些奇怪了。
袁譚是袁紹的長子,當年曾經統帥大軍平定青州,不但打過仗,而且還是一軍主將,可不是那種只會紙上談兵的公子哥,肯定知道力分則弱的道理,為什么一定還要兵分三路?
江岳和吳敦探討這個問題,吳敦卻是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
“齊魯多山,糧草轉運不易,袁譚三路大軍將近十萬人馬,在山地里也不好展開,如果不分兵,什么時候才能走到瑯琊國?如果把我換做袁譚,兵分三路恐怕都嫌少,起碼也要兵分五路,才能調遣如意……”
經過吳敦的解釋,江岳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這個年代沒有柏油馬路,沒有橡膠輪胎,更沒有無線電通信,十萬大軍勞師遠征,堪稱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每逢那種幾萬人,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型會戰,動不動就會兵分幾路,都是為了減輕后勤壓力,提高道路利用水平,方便指揮和協調。
簡單一句話,袁譚兵分三路,是客觀條件所限,不得已而為之。
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山東卻有大片的丘陵山地,袁譚分兵后,對后勤的壓力大幅減輕,還可以利用水路運送糧秣物資,或者就糧于敵,部隊的機動能力也相應提高,具體到淳于瓊的東路軍,就是利用沭水河運送糧船,沿著兩岸的河谷平地進軍,一路推進到莒南城下的。
莒南處于嶗山山脈的邊緣,地勢東高西低,東邊是大片的低山丘陵,西邊是一片不大的平原(莒中平原),莒南縣城就處在丘陵和平原的交界處,另外沭水河岸邊有一道寬闊的河谷,河谷中間兩岸的平地,可供大軍通行。
和袁譚一樣,臧霸出發后不久,也選擇了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