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斐是曹丞相微末時的同鄉好友,個子也不低。
江岳是直接責任人,而且是這場大戰的總導演,朱靈只要低調的蹲下身子,還能藏在他的后面。
和卞秉、丁斐、江岳這些人綁在一起,曹丞相縱然萬般不滿,想來也不會處罰太重,而且通過此事,也許能和卞秉、丁斐等人搭上關系,大家在一起榮辱與共,自然親近了許多。
總而言之,朱靈暗暗決定,將來聯名上奏的時候,一定要把卞秉和丁斐排在前面,可惜江岳的官職太低,否則朱靈并不介意排到第四位,寧可不要打贏這一仗的功勞,也不能惹得曹丞相生厭。
成見是很難改變的。
朱靈翻身的機會,在曹家第二代,把這份功勞讓給“曹國舅”,是一筆穩賺不賠的長遠投資。
“好的,軍議結束后,我就去請秉公。”江岳不知道朱靈肚子里還藏著這么多彎彎繞繞,隨口答應下來。
把曹操曹都尉的首級仔細收好,用石灰腌制一遍,其他可以證明身份的鎧甲兵器也由專人看管,一切安排妥當后,軍議繼續進行。
議題只有一個,接下來的仗,該怎么打?
有一些將領提出,明天立刻向大別山進軍,趁著黃巾還沒有恢復元氣,把他們徹底打垮,以絕后患。
朱靈卻猶豫不決,緊皺雙眉考慮了半天,又轉過身來,征求江岳的意見。
“我以為,應該先打朱儁。”江岳說道:“十萬黃巾竄入大別山,山里補給困難,短期內成不了氣候,雙月蕩乾坤門卻是重中之重,連接著中平元年的另一方乾坤,一定要盡快打敗朱儁,把乾坤門掌握在我軍手里。”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是沒有勝算啊。”朱靈搖搖頭,說道:“我軍只有五千余人,還要分守壽春等地,如果攻打雙月蕩乾坤門的朱儁,未必能夠戰而勝之,還是退守壽春最為穩妥。”
根據斥候探報和俘虜口供,朱儁麾下有近萬人馬,其中四千余甲兵,兩千弓箭手和騎兵,都是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從幽并涼三州調來的精銳邊軍,比如長期駐扎在長城以北的北軍五校,以及從河東、河內、河南調來的三河騎兵。
(三河騎兵的駐地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帶,還擔負著拱衛京師洛陽的任務,嚴格說來不算邊軍,但是這支部隊同樣也是北方邊境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屬于縱深防御的機動部隊,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突破長城防線,從華北平原大舉南下,三河騎兵就要及時頂上去,不許他們竄入中原腹地。)
朱靈的麾下只有五千新兵,連續打敗韓忠和張曼成已經非常疲憊,和朱儁這樣的大漢名將交戰,萬一戰敗,壽春肯定也會失守,風險太大了。
如果沒有朱儁,朱靈肯定毫不猶豫的向大別山追擊黃巾,現在卻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被朱儁抄了后路。
最穩妥的辦法,看來還是見好就收,退守壽春。
“乾坤門連通兩界,不奪回雙月蕩乾坤門,單純守住壽春毫無意義,況且早晚也守不住……”
江岳堅決反對退守壽春,雙月蕩乾坤門的對面是中平元年的大漢王朝,仍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實力不可小覷,隨時可能派來更多的援兵。
壽春首當其沖,僅憑朱靈的五千新兵,早晚都會失守。
“我軍大勝之余,士氣正旺,朱靈初來乍到,又剛剛打了一個敗仗,肯定還沒有摸清我軍的虛實,我軍明天凌晨就立刻進兵,這一仗還是有得打的。”
他不徐不疾地說道:“具體該怎么打,總要到了雙月蕩看一看才知道,不知敵情,不知地形,現在說什么都是紙上談兵,不用籌劃太細……”
朱靈本身并非庸將,只是顧慮太多,在江岳的勸說下終于下定決心,傳令全軍凌晨出兵,在天亮前趕到雙月蕩,打朱儁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