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祉沒有過多去揣測殷長佑所說話的真假,因為沒有意義了,殷長佑留下葉晨曦,葉晨曦接近殷長佑的初衷都已經不存在了。
兩人往后不會再有交集。
至少殷承祉是這么想的。
四皇子留在皇陵為先帝守陵這事一傳出,也并不是沒有掀起波瀾,但四皇子對外宣稱是因為先前傷心過度差點做出傷及先帝遺體的事情而贖罪,這些波瀾自然也便很快散去了,對即將到來的登基大典更是無傷大雅。
尤其是錦東軍在先帝入葬皇陵之后,便以需回錦東鎮守為名,開始撤離京城,返回錦東,未曾找任何借口滯留不走,走的毫無留戀,揮揮衣袖不留一片云彩,除了必要的護衛之外,甚至沒為皇陵中的四皇子留下多少人。
大家也終于是信了四皇子是真的沒有奪位之心。
新帝的登基大典在艷陽高照的八月一日舉行,中秋未至,夏日的余威將初秋的天空暈染的清澈明亮,鑼鼓喧囂,百官跪拜,萬象更新。
先帝嫡長子殷長乾繼皇帝位。
殷承祉在皇陵中過上了清苦修行般的日子,京城的繁花似錦仿佛與他不在同一個世界般,不過該知道的,也都知道,除了自己的消息來源之外,還有新帝專門派人來說的。
新帝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并沒有為了彰顯新帝仁德而手軟,也沒有眾人所憂心的腥風血雨。
該定罪的,沒有一個能逃脫,不該株連的,也不允許任何人為了私利而株連。
安國公府自然是首當其沖的罪人,哪怕新帝已經向天下公布安皇后乃假借安國公府嫡長女的身份混入后宮的妖女,非真正的安家女,可是多年來,安國公明知安氏不妥卻從未揭穿,反而與之沆瀣一氣,獨攬大權,禍亂朝綱,安氏身份暴露之后,依然不知悔改,造成京城大戰中將士死傷慘重,百姓流離失所,實在罪大惡極,身為主犯的安國公以及犯下了屠村大罪的安國公世子自然難逃一死,安氏一族其余人等也一一按照律法查辦,有牽涉謀逆之事的定謀逆大罪,有觸犯其他律法的,按律法所記處置,這一番盤算下來,比直接株連九族好,但實際上能夠逃脫罪責的,怕也是沒有,哪怕那些手無寸鐵的安氏族人,也都因為家人的連累而不得不顛沛流離,不過比起九族皆滅,已然是新帝開恩。
朝堂內外,無不盛贊新帝仁厚。
而因為先帝為安氏控制一事,新帝更是降下了罪己詔,為先帝那被撕的沒有多少的面子抹了一層遮羞布,將皇帝為妖女所惑,以至于朝綱不穩、天下大亂一事的過錯,歸咎在了自己的身上,大大安撫了百姓的心,維護了皇家的顏面。
其余與安氏一族狼狽為奸的大臣,按律處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鎮國將軍聶家了。
京城一戰之所以如此慘烈,全因聶榮。
安氏放火焚燒皇帝殿而死后,聶榮便失蹤了,有傳聞已被安氏過河拆橋一并拉來陪葬,又有說他帶人行刺大皇子,被大皇子所殺。
但真正的下場,朝廷并未給出證明的回應。
新帝對待聶家也似乎格外開恩,言聶家世代功勛,聶榮怕也是受了安氏妖術所惑方才犯下大罪,便只是奪了聶家的鎮國將軍之名,抄了家,聶家上上下下和當日崔家一般,遣返院級,貶為庶民。
罪人伏誅、立功者行賞。
功勞最大的自然是當日將皇帝被困的消息以及皇帝印璽帶出皇宮的淑妃了,新帝登記之后,便封了二皇子殷長佑未秦王,舒太妃為淑貴太妃,入住皇太后方才能夠入住的太后殿,以天下共養之,秦王府更是著禮部工部按最高規格建造,同時廣發皇榜,為秦王尋找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