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同一時間。
東、南、北,三門俱破。
大屠殺,開始。
初次降臨這個世界,陸離辭別李朝文武,南下全羅道時,雖有山路要走,但也算是條康莊大道。
而全羅道連接忠清道與漢城的大道,有且只有這一條,即從全州一路向北,經公州至天安,再往北至平澤、鳥山、水原,接著,便能看到漢城。
天安位于這條樞紐的中心位置,戰略意義無需贅言,一旦天安被克,明軍的活動空間將被壓縮到一個極限,因此,麻貴已經做出了詳細的安排。
不得不再提一嘴,一切都托總兵陸離的福。
麻貴從容派出解生、牛伯英、
楊登山、頗貴四員驍將,讓他們再度秘密南下,前往天安附近駐屯。
全是麻家軍的嫡系部隊
除此之外,麾下所剩不多的勇將之一,擺賽,以及他麾下的士卒,被當做預備隊,放在了天安后方不遠的葛院、介川一帶,兵力兩千騎
簡單來說,麻貴跟陸離先前布置的戰法差別不大,也是三道戰線。
天安地區,為第一道防線。
葛院、介川為第二道防線。
漢城周邊為第三道防線。
其中,第一道防線兵力最多。
五千余人
有四千來自大明西北,剩下一千余來自全州守將陳愚衷。
這沒膽的家伙,左等右等,沒等到南原淪陷的消息,但聽到倭人右路軍正攻打黃石山城,當即棄城而逃,生怕慢一步就被敵軍包了餃子。
正如先前所料,麻貴和大都督都沒舍得殺他,叫其戴罪立功。
第二道防線所謂的預備是指,若第一道防線能夠抵擋住倭人,那兩千騎兵會立刻頂上去支援,若無法擋住,那就用來接應他們撤退。
而漢城,其實是不得已而選擇的最終戰場。
起初,聽完麻貴做的匯報以后,經略楊鎬,也就是當著所有權貴的面,罵得朝鮮王狗血淋頭,恨不得鉆進地縫的那位文官。
他再度找上了朝鮮王李昖,請對方拿出一國之君的王霸之氣,御駕親征,到漢城附近的水原鼓舞士氣。
然而,李昖死活不愿意,就差抱著宮殿的柱子死活不放手了。
無奈之下,楊鎬把自己的大帳搬到了城外南山,下令奏響軍樂、發布各種號令,將聲勢整得無比浩大,這才代替朝鮮王勉強安撫住了軍心、民心。
“爛泥扶不上墻”
“混賬東西”
此刻。
楊鎬看著輿圖,怒氣沖沖。
他一個大明文官,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尚且有骨氣、有傲氣,與此城共存亡。
可這個國家的君王卻膽小如鼠,大戰即將爆發之際,竟然還暗戳戳表示,他其實想要內附大明,做一個閑散王爺。
這是王應該做的事情嗎
祖宗陵寢如何處置,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