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天清晨。
茅國器騎著馬四處巡邏,勘察南江地形,遠眺對岸倭軍的布防情況。
江霧濃郁。
遠遠地,他看到一葉孤舟在橫渡大江,起初茅國器以為是倭子派來的斥候,亦或者信使,索性抓個舌頭,問問到底什么情況。
結果,湊近了一看,卻是個穿著李朝服飾的女子,從孤舟駛來的方向看,對方似乎剛從日軍營寨里出來。
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時不時有被日軍俘獲,充當奴隸的李朝人跑出來,尋求明軍庇護。
對此,將領們見怪不怪,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流程:
先追問倭軍情報,通過瑣碎回答,還原真相、排除細作的嫌疑,隨后,給一些口糧、盤纏,讓這些可憐人自己回家。
然而,正當茅國器驅馬上前,準備例行公事時,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那逃過來的女子一看是明將,瞬間松了一口氣,癱倒在地上,顫顫巍巍從袖子的夾層里拿出一封信。
“給我的”
茅國器虎目圓瞪,非常驚訝。
而女人不懂漢話,一個勁兒指著他華貴的甲胃,止不住的點頭。
這令茅國器大為驚奇,他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浙兵將領,若不是朝廷下令抗倭援朝,自己這輩子都都不會來半島。
結果,這處于海邊的晉州,竟然有一個異國女人,從倭軍營寨里逃出來,送給他一封信。
奇哉
怪哉
懷著探尋的念頭,茅國器當即接過信,打開一看,正文只有寥寥幾行:
此婦將度異域,吾甚憐之,損貲以贖,放還故土。天朝兵將,當憐其窮困,勿加殺害,則救蟻之德也。
誠然,老茅是個粗人,不懂文官那些彎彎繞繞,但這里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清晰:
這女人馬上要被賣到日本去,我見她可憐,就為她贖身,請求明軍不要加害于她。
咱浙兵那可是有名的王者之師,要是得空,行軍途中還會給當地難民蓋房子,至于為難一個女人
茅國器心中無奈,正當他準備追問寫信之人的情況時,余光一瞥,看到了落款。
“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兒之父。問吾名者,有或之口,無才之按。”
這什么鳥意思
讓老子猜燈謎呢
文化水平有限的茅國器感覺太費解了,橫看豎看,不解其中真意,可直覺告訴他,此事不簡單,有大秘密值得挖掘。
于是乎,一個姓諸葛的軍中贊畫被叫過來,他一掃,就說是個很簡單的字謎,在大明境內隨便找個有功名在身的士子,便曉得答桉。
令公:唐代名將,異姓王郭子儀,因為曾經擔任過中書令,故而被世人尊稱為令公。
埋兒之父,出自二十四孝圖中的郭巨埋兒。
雙重暗示等于明示
寫信之人姓:郭。
有或之口的謎底是一個古字:
國。
由之演變而來的同音同意字為:
國。
無才之按,直接去掉最后一個字的提手旁,謎底揭曉:
安。
郭國安
如果加上戰爭準備階段,前前后后,在長達十年的抗倭戰爭中,涌現了一批愛國人士。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許三官,以及他那位冒死傳遞情報的徒弟朱均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