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東亞海戰王者,李舜臣實至名歸,桀驁如陳磷,來自大明宗主國的水師大人物,也是心悅誠服。
故而,沒必要過多擔心什么、叮囑什么,給予絕對指揮權,保持充分的信任即可
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了上次壬辰戰爭的走向,在未被黨爭牽連之前,他一手締造的水師,屢次以弱勝強,硬生生拖垮倭軍后勤。
不可否認,在丁酉再亂期間,由于繼任者的無能,李朝水師變得無比孱弱,無法在戰略上發揮重大作用,但李舜臣仍舊為國家鞠躬盡瘁,重新賦予艦隊生命。
會按照原來的軌跡,不幸犧牲嗎
本來自身就處于風暴邊緣,不該分心其它,但陸離還是忍不住嘆息。
沒有李舜臣,抗倭援朝戰爭的結果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但勝利會遲到好幾年。
一名戰士最幸運的事,莫過于在最后一場戰斗中,被最后一顆子彈打死。
一個天才,既要生而逢時,也要死而逢時,或許在李舜臣看來,死在最后的海戰之中,未必不是一種幸運。
“如果能夠干掉那群倭寇,我死而無憾。”
主力艦隊出發的路上,李舜臣向上天禱告,而話剛說完,一顆流星自天幕墜落。
以他的性格和李氏王朝的黨爭劣性根,假如活到戰后,必然跟上次一樣,鳥盡弓藏,能活著被流放至偏遠地區已是最好下場。
事實上,不管是陸離,還是李舜臣,都下意識默認,打完順天之戰,便不會再有大規模戰爭了。
征發浙陜湖川貴云緬南北兵通二十二萬一千五百余人,往來諸將及任事人三百七十余員,糧銀五百八十三萬二千余兩,交易米豆銀三百萬兩,實用本色米數十萬斛,諸將賞銀三千兩,山東糧二十萬斛。
根據原歷史的官方記載,簡略來說,這場戰爭總耗費為銀八百八十三萬五千兩,米近百萬斛。
在經歷張居正主持的考成法、一條鞭法及清丈田畝等一系列改革,大明財政問題得以舒緩,堪稱中興
戶部歲入四百三十五萬兩,收支相抵后,每年結余約八十五萬兩。
不過,期間得保證國家沒有什么大災大難,亦或者,皇帝不大興土木,搞一些勞民傷財的事情。
也就是說,保證財政十年不虧,府庫充實的情況下,才能支撐這場戰爭。
可實際情況并不是那么理想,萬歷皇帝最喜歡的福王,婚禮耗費三十萬兩,營造府邸用去二十八萬兩。
此方世界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志怪因素,這一點確實沒錯,但大環境并未改變。
這場戰爭讓本就有著內憂的大明,不斷拿萬歷前期積累的財富,填進這個大窟窿里面,且明面上看不到好處
絕大部分朝臣及所謂的清流,都認為此事和明朝無太大關系,故而態度異常消極。最初開戰,也就萬歷皇帝和兵部尚書石星,兩人是明確表態要抗日援朝。
當然了,石星還是沒能堅持住,后期淪為主和派,兩邊都沒能討好,下獄論死。
錢糧不夠。
靡師耗餉。
哪怕身處前線,陸離這個總兵依舊能夠或多或少聽到此等論調。
再一個原因則是,萬歷一朝爆發了一系列,如爭國本的政治事件,萬歷皇帝和整個外廷形成對立。
不管對錯,不問利弊,只要皇帝支持和主導的事情,外廷和清流輿論就必須反對。
至于究竟如何,誰關心
大明將士為了御敵于國門之外,拋頭顱灑熱血,客死他鄉,后方卻為了反對而反對,否定他們的功績。
在前線,各大派系互相算計,搶功奪權、誣告成風。
而倭人愿意主動退讓,安有不答應的道理
雖不知楊鎬、邢玠如何作想,但陸離能夠猜到,他們想要體面收場,給朝廷一個臺階下,讓皇帝高高興興結束這場對外戰爭。
嗯德川家康也想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