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為真,或許是為了討佳人歡心,故意編造的故事。
旁人不得而知。
反正,楊玉環在聽完之后,滿臉崇拜,仿佛親眼目睹了正值少年的三郎,騎著駿馬,左突右沖,將吐蕃人打得落花流水,揚威于鞠場之上。
這個時候,突厥馬隊也登場了,沒有人為他們喝彩,像十二個孤兒,孤零零地繞場奔馳。
“爾等可曾聽聞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故事?”
一名頭戴蕃帽的大漢突然開口,打破尷尬。
而旁邊的吐蕃勇士坦言道:“聽過,說的大唐名將薛仁貴。”
“這個被唐人視為神明的將領,在進犯我吐蕃時,全軍覆沒,一甲不歸,若非贊普仁慈,他連成為階下囚的資格都沒有……”
踩一捧一。
手段不光彩,但確實很有效果。
思及父輩的勇武,吐蕃馬隊的成員紛紛振奮起來,他們誓要揚威于國門之外。
而這些話并沒有避諱旁人,尤其是喝彩、滿堂皆寂的情況下,只要耳朵沒聾,都能聽到。
正在回憶少年時代自己如何英武的天子勃然大怒,“彼輩猖狂!”
幸虧楊太真及時寬慰,高力士從旁附和,說永王會替圣人教訓這些蠻子。
不多時,巡游儀式結束。
雙方人馬開始列隊,呈一字排開,共十二隊。
永王一方騎得是皇家御馬,經過精心挑選、培育,個個體格健壯,并接受對抗性訓練,以適應激烈的對撞,同時兼顧靈活性。
吐蕃一方的馬匹個頭稍小,勝在耐力強韌,靈活性強,且善于疾馳。
剛才那一通挑釁,永王心中憋了一肚子火氣,抬眸看向場外,示意趕緊宣布開始,他要教訓吐蕃人。
如此,一通鼓響!
比斗正式開始。
規則很簡單,球場兩段各豎一處短門,門上雕紅涂彩,只要用月牙形的球杖,將拳頭大小的實心木球打進對方門中,就算誰贏。
“為我大唐而戰!”
永王一馬當先,沖向場地中心,去爭第一桿,其他勇士國向前奔馳,或護衛左右。
碰!
一聲脆響在球場炸開,月牙杖頭掀起好大一片黃土,實心木球高高飛起,爭奪開始。
馬蹄聲如驚雷一般炸開,二十四名騎士都在追逐。
只要自家勇士觸球,觀眾臺上就高呼:“彩!彩!彩!”
等球落入吐蕃人手中,大家齊聲嘲諷,噓聲漫天。
不料這種氛圍沒能持續多久,一開始還能勢均力敵,打得你來我往,可過了一刻鐘的時間,吐蕃人連進三球,永王府的勇士被沖得毫無還手之力,唯余永王勉力支撐,才進了一球。
見狀,吐蕃使者們紛紛大笑,得意至極。
誰能忍受這種嘲諷?
在自家門口被虐!
若非有自知之明,早就沖上去替永王迎敵了。
“力士,何其相似啊。”
天子發出慨嘆,眼神中流露出莫名的神采,“你可記得當年?”
“老奴記得,三郎英姿勃發,提桿上陣,率領將士滅了吐蕃威風。”
高力士不斷點頭,因為,當年他也是其中一員,飛馬護在天子身側,與之一同沖陣。
“魏武帝曹操曾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日朕為娘子戰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