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高低、君王看重,哪個不想要,哪個不爭取,也只有李文之坐穩了吳王身邊第一謀臣的身份。
還有支持應州府的勢力,早來的四季館、因巫山軍而投的白鹿莊,還有新倒戈的月輪,都是麻煩。
一句內憂外患,算是道盡了現在應州府的實情。
這一切的矛盾,都會因為吳王大封功臣而被點燃。
端看吳王是否能做到大部分人心中滿意,安撫各方情緒了。
吳王見李文之是真心推拒,不敢多言半句,也不做為難,畢竟,他提起此事的目的,也不是讓李文之參謀意見。
“當初在昆山縣,本王曾有際遇,得單于臺。現元氏王朝單于臺已毀,韓氏王朝的單于臺可還尚存,本王不安心。”
韓氏王朝獲得的單于臺的時機,甚至早于趙子璋,一個元氏王朝單于臺,葬送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巫山軍,吳王又如何能養虎為患。
可是現在的問題時,應州府能得天下,多賴韓氏王朝幾十年如一日,在北方抵擋元氏王朝大軍主力,若是吳王剛上位,就急于排除異己,這位置還不知道能坐穩幾日。
可是,韓氏王朝的單于臺,是必須要毀的。
可問題是,韓氏王朝怎可能坐以待斃,那么,吳王又能給出什么樣的交換條件,讓韓氏王朝心甘情愿交出這燙手的山芋。
或者說,吳王有什么隱秘的手段,能在韓氏王朝的重重保護下,毀了單于臺。
若是被元氏王朝圍攻的韓氏王朝,吳王還能得些便宜,現在元氏王朝這個共同的敵人,仰望的高山,已經被推翻,莫要自身還未立穩,就主動造出新的敵人。
“當清遠軍占據天下,應州府得位正統,本王領悟的單于臺勾連二十八云臺,李先生的云臺自然也在其中,可是,這二十八座云臺,唯獨沒有我阿弟的。”
李文之大驚神色,這怎么可能,哪怕趙均大將軍功高震主,也是人臣,為何會不作云臺,護佑我主。
吳王這話,是直指趙均大將軍,有不臣之心嗎?
李文之苦笑一聲,從袖中取出一張信箋。
“也許,云臺的變故,與韓氏王朝有關。
韓氏王朝的確早有不臣之心,可惜群龍無首,我原以為只要握緊了韓悅長公主,他們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沒想到這位剛剛歸國的韓悅長公主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居然主動請封王位,愿為新朝守衛西北邊陲。”
王位,為誰請封王位,韓氏王朝還有誰有資格得到王位?
莫非是……
吳王接過信箋,快速瀏覽,“呵,真是可笑,女子怎能為王?”
還真是巾幗書院的好學子,旁的不知有沒有學會,這心高氣傲的本事,倒是學了個十成十。
她這是料準了清遠軍會誅殺順帝,而元氏王朝殘余勢力會遠走西北,重建汗國。
新朝想要穩定,就不得不對西北重兵鎮守,可是新朝四處皆是隱患,如何能放任清遠軍遠走。
韓氏王朝是料定了吳王無法處置韓氏王朝,想要借著天下人還記得韓氏王朝的功勞時,急流勇退。
用單于臺換取韓氏王朝文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