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是好萊塢舶來品,好萊塢做點映的電影基本上都是藝術片,通過點映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擴大規模,成績好的電影有可能從藝術院線擴展到主流院線。國內電影點映主要是作宣傳推廣,會請媒體、影評人等提前看,提前寫稿,還有就是請觀眾觀影,提前作口碑營銷。
一般而言,敢提前點映的電影質量都不錯,有希望通過提前場次做口碑營銷。那種不敢點映,在電影上映之前都把片子捂得死死的,基本上都是爛片。
國內通過點映進行營銷,通過點映擴散口碑,是從寧皓的《瘋狂的石頭》開始的。《瘋狂的石頭》由于營銷費少得可憐,沒辦法大規模砸廣告,在電影上映之前,就在幾個大城市搞點映,結果引得媒體和網絡論壇討論連連,評論界與觀眾交口稱贊,最終引爆了票房。
許正道把《瘋狂的石頭》的營銷手法提前使了出來,用來擴散《煎餅俠》的口碑。
許正道對國內影評人沒有太多的好感,后來的影評人幾乎是網絡黑社會的代名詞。你要是不給他們塞錢,不請他們看首映,就會抱團黑你。不過現在是2005年,影評圈雖然跪族比較多,但大多數人還算是比較單純,寫影評完全是靠興趣。
這次《煎餅俠》在北平的點映將網絡上影響比較大的影評人都請來了,其中包括周黎民、顧小北等人,想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在影迷中傳播口碑。
周黎民被《洛杉磯時報》稱為“中國的羅杰-伊伯特”;國內媒體稱他為“大陸第一影評人”;他在網易論壇和時光網都開有專門的論壇“周黎民留言版”,在這兩個地方都聚集著大批電影愛好者,很多喜歡電影的影迷都尊稱他為“周老大”。
到場媒體記者也頗多,畢竟電影點映就是為了宣傳,要是沒有媒體到場,誰幫你在報紙上寫稿啊。
除此之外,還有徐婧蕾、黃曉民等在友多多注冊有賬號的明星。許正道希望通過他們的影響力讓更多的觀眾知道這部電影,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跟所有點映場一樣,在電影放映前許正道帶著主演徐幀、王保強、沙溢上臺跟現場觀眾見面,講自己的創造動機,以及電影拍攝過程中的趣事。
不久之后,放映廳燈光熄滅,電影正式開始放映。
前些日子《B區32號》轟動香江,引起了周黎民的好奇。他從網上下載,并觀看了這部電影。他的看法是《B區32號》拍得很好,但電影能獲得如此成功,主要還是攝影機拍到鬼這個創意,以及姜志強的宣傳。
創意這東西往往難以尋覓,你拿出來了一個牛逼的點子,但往往很難拿出第二個牛逼的點子。很多導演處/1女作驚才絕艷,但后面就變得平庸了。原因就在于,再也拿不出同樣優秀的創意來。
比如《女巫布萊爾》導演在《女巫布萊爾》震驚世界后,再也沒有拿出像樣的作品來。再比如1994年《暴雨將至》在威尼斯電影節,拿到了金獅獎,這部電影也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1作之一;但在《暴雨將至》后,曼徹夫斯基再也沒有拿出像樣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