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還說他屁股疼,難道咱應指揮使的屁股就不疼了么,還在夢里就硬生生從二樓破窗跳出來,事實證明戰斗技能高超有時候也不是那么好。
整個普利縣都被道長的大動作驚動,好在他們仍處在戰爭之中,尤其在城外圍城軍曾以投石炮射偏了砸到城內的事情發生后,百姓一聽見什么響動就直接自動進行軍管。
封鎖街坊的保甲兵也未完全撤除,只是在戰斗結束后削減人員,他們有足夠的緊急情況處理預案,爆炸聲一發出盡管街角執勤的牧野兵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第一反應都是進入戰斗狀態,約束百姓呆在房子里。
當然太緊張也是有壞處的,人們風聲鶴唳,以為英格蘭王軍又打過來了,原本趨于平靜的民心又躁動起來。
結果人們發現除了衙門閣樓冒煙,其他地方依然該干什么干什么,甚至連城外運回來的鹽、糧食、裝錢的箱子都沒停,真是……好讓人失望。
鹽和糧食,是李禹西商隊里的義子約瑟華在和俘虜英格蘭貴族們談贖金的事,不論在哪個國家,戰爭死去更多的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貴族有更好的防護能讓他們即使被追擊,也能僥幸偷得一條性命。
哪怕明軍沒有抓捕俘虜這一概念,也總不至于把放下武器投降的人統統弄死,還有戰斗中受傷昏過去的板甲戰士,也大多會被解除武裝后關押起來。
除了查爾斯伯爵這個倒霉蛋,被應明用鹽來衡量他的價值氣暈,吃飽撐的要炫富外,正常貴族都在約瑟華商議贖金后將消息傳至他們的城堡,準備一筆不多不少的買命錢后被放掉。
贖金不光是錢,基本上只要是他們莊園與下屬農莊生產的東西,普利明軍都要,就連牛羊馬這類活物也不例外。
當然活命的代價不僅僅局限于付出真金白銀,不知道約瑟華這個西班牙人用了什么樣的方法,總之每個被明軍釋放的英格蘭貴族都會發誓,不論在什么條件下,只要王國征召他們向明軍作戰就會拒絕。
實在拒絕不了,他們會效仿過去不愿去海外服役的祖先,帶一張弓、一支箭,在戰場上射出這支箭就返回家鄉。
倒是海面上結束的戰役沒能俘獲多少貴族,打到后面除了兩條桅桿被擊斷的船投降,其他船員趁著黑夜將船開到普利姆河東岸,棄船自陸上逃跑,這些水手上岸后只要不拿兵器看上去和百姓沒什么區別,很難捉,因此大批水手都借此機會逃出生天。
何況說實話,明軍對捕捉俘虜并不熱衷,招募自易洛魁與休倫十個部落的牧野兵原本就是楊兆龍為應對襲擊沿岸的歐洲海盜準備,他們壓根沒受過捕俘訓練,一應操練宗旨是把所有敵人都殺光。
因而做活干凈利索,能一刀砍死絕不砍第二刀。
若非陸戰投降敵人的太多,普利縣也不至于要收容這么多俘虜,就這不到千人的俘虜,還是牧野兵把那些被藥弩擊中毒發失去行動能力的敵人都看做尚未投降處死的結果。
否則俘虜還會更多。
普通士兵俘虜對明軍而言沒那么多價值,解除武裝后在城外勞作了半個月,修了幾座營地、搬了些許貨物,還開墾了點荒地,后來覺得浪費糧食,應明這邊就和諸將商議把俘虜都放了。
并歡迎他們下次武裝好點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