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之所以沒有站出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四位丞相的勸說。
真正跳出來的那些人,大部分是法家出身的大臣,還有一部分是性格非常倔強的儒家學子,這些人平日里就不是丞相們能影響的。
想來想去,柳銘淇只能得出一個結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少年自然不能算什么君子,但這一次他能有這么大的聲勢,可以和苗炎、王智耿等人所代表的朝廷大義抗衡,的的確確是因為有大多數人幫助的緣故。
包括了全京城的民眾們,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柳銘淇。
否則皇帝甚至皇太后,可以直接下場掀臺子,但那樣就顯得有些難看了。
不然你以為,為什么現在太后還只是數落皇帝,沒有召見苗炎和王智耿?
還不是想要留點顏面,讓大家都好看!
當然了,如果真到了那個危急的時刻,皇太后也肯定會這么做,保孫兒的命才是第一的。
但現在不一樣啊,朝廷內外的大力支持,讓皇帝說話都有底氣。
民意難違,你總不可能讓朕和千百萬的老百姓們為敵吧?
回到眼前來。
柳銘淇以前覺得,憑借著自己就能搞定一切事情。
現在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是多么爽的事情。
太祖不愧是上天下地、五千年才能出一位的圣人,斯言誠不欺我!
嘗到了甜頭,少年肯定不愿意只有這么一次享受。
為了以后都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柳銘淇又開始琢磨起來,該怎么把他們和自己緊緊的捆綁呢?
想來想去,柳銘淇覺得,還是依靠利益的捆綁最為長久。
這也是生長在他那個年代的普遍意識。
不像是古代,想得比較天真,覺得大家志同道合,或者是自己品質高潔,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
實際上君子大部分都是被小人給玩死的。
最典型的一個就是岳爺爺。
因此還是形成一種大家都共同擁有的利益,形成你我的利益一樣,損害我就是損害你,傷害我就是傷害你,那么大家就能齊心協力了。
這樣做或許是有點赤果果了一些,沒有什么道德的約束。
但這樣的利益卻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讓許多普通人都能看到好處,從而加入利益的一方。
無論古今中外,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所以這種以利益捆綁的事兒,不敢說是人間真理,但卻又切實可行。
……
好吧。
現在問題來了。
要怎么才能捆綁利益?
柳銘淇此時的嘴角露出了笑容。
如果這事兒放在別人身上,肯定不好做,但恰好是自己,那么就好辦多了。
大康朝本來就是一個商業繁榮的王朝,大家都在做生意。
官員們也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做,就跟宗室子弟和勛貴子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