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了一口氣,皇帝又換了個高興的話題:“如果你這白糖生意做得好,是不是也能帶動四川、湖北、江南甚至福建、兩廣的甘蔗農戶,收入也跟著增加?”
“當然如此!”
柳銘淇頜首道,“做生意只有讓這條產業鏈上的人都得利,大家都好,生意才能做得好。如若只有你賺錢,人家都虧錢,遲早有一天連本帶利都要吐出來!”
“嗯,你能這么想就太好了。”景和帝欣慰的笑道:“銘淇,我們皇室有著天生的好條件,所以賺錢很容易。你能多考慮到那些辛苦的老百姓,給他們多讓利一點,從而讓大家都跟著你這么學,那我就很放心了。”
皇帝是一個好皇帝。
他眼中絕對不僅僅只有宗室、勛貴和士大夫們,還有那些缺少文化的底層老百姓。
否則他也不會在自己繼位以后,每一次遇到災難都是拼命救災,哪怕弄得現在國庫和內庫同樣的空虛,也要爭取盡可能的少損失、少死人。
柳銘淇是他很喜歡很看重的皇室下一代。
如若柳銘淇能心口如一的去做生意,皇帝相信他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會帶動宗室子弟們向他看齊,從而名聲和財富都能雙豐收,豈不妙哉?
殊不知,少年心中卻在搖頭。
資本的本性就是貪婪的,絕對不存在任何的憐憫,它們的目的就是賺取每一分銅板。
連一向標榜自己的粑粑都在金融上面栽了一個狠狠的大跟頭,其他人怎么能免俗?
柳銘淇之所以能控制得住,還是因為他來自于現代,和這個時代的民眾有著本質的區別。
他是故意要這么來讓利的,而不是順著本能去做。
要是別人來做這個生意,肯定不會像是他這樣的“傻”。
宗室子弟們或許能在道德和仁義上面學習柳銘淇,但絕對不會在做生意方面學習他。
說到底,你自己做圣人還是可以的。
但你如果要求所有人都跟著你一起做圣人,那你絕對是一個傻子。
皇帝嘛……
還的確是一個天真的皇帝啊!
……
注:李開周《古代中國購物指南》所講,清康熙年間一斤白糖價格為0.05兩白銀,約為50文一斤,但那已經是白糖出現幾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意大利旅行家額多里克曾經在1322-1328年在元朝旅游,他在游記中寫到,“用不著花半個銀幣就能買到三磅八盎司的糖”,我沒有找到意大利銀元的數據,按照14世紀西方荷蘭銀元和西班牙銀元折算,差不多一個銀元是30克上下,不到半個銀幣的話,折算下來大概是每斤白糖80文。
故而設定為剛剛發明白糖時,再加甘蔗運輸費用,京城一斤批發價格為1兩白銀,稍微貴一些,待到日后產量提升后再下調,這也符合經濟規律。而賣到草原翻了20倍,也是參考了鹽茶鐵銷往邊疆的價格,如有考慮不周全之處,還望各位大大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