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帳篷又不像是現代那么的方便。
哦,對了。
如若是人多的話,一般會建成蒙古包那樣的氈房,這樣在中間燒幾個蜂窩煤爐子,就能為數十個人取暖。
實在是沒有帳篷,他們只能直接搭建小木屋,那個顯得更加麻煩,安置柳銘淇等一群人還行,以后兩萬人來了,哪來那么多的木頭可以用?
況且就算是有那么多的木頭,為了這些人一兩個月的住宿,就砍伐那么多的樹木,會對整個新野的生態系統帶來多大的傷害?
這完全就是不可行的。
這也是一直以來,這群工人們去做工的時候,都是睡的帳篷的主要原因。
現今有了蜂窩煤爐之后,冬天再用帳篷就方便了許多,不會像是以前大家必須蜷在一起相互取暖才行。
……
忙完了手上的一切,等到第二天早上,一行人才騎馬坐車的出發。
依照現代的距離,帝京城到新野是三百六十公里,還是修好的高速公路的情況下。
大康倒是有點好處,那便是帝京城到襄陽是有直接連接的官道的,新野地區也是有官道穿過。
這便大大的節省了時間。
有了官道,現在京畿地區又沒有下雪,柳銘淇等人趕一點,花三天時間應該足夠。
不然接近八百里的尋常道路,想要在古代走完,十天十夜都不足為奇。
用信鴿傳遞信息倒是很快,人家平均速度是一百公里每小時,八百里的路程,半天都要不到就飛完了。
等到人家吃飽了喝足了往回飛的時候,柳銘淇等人還沒有走到三分之一的距離呢。
三天的路程,肯定不是隨時隨地都在奔跑。
人受得了,駿馬也受不了,馬車也受不了。
木匠和他們的工具,以及一應的后勤物資都乘坐的馬車。
幸好朝廷已經安排妥當,每次遇到驛站都會更換精神滿滿的馬匹,不然一天下來也跑不了兩百里路。
到了第二天的晚上,一群人已經跑了六百里的路。
這一路的艱辛就不用說了,特別是坐馬車的那群人,舒適度還比不上駿馬呢,而且還得拼命趕路,他們一般都不敢吃多了東西。
也只有晚上的時候,他們才能多吃點飯。
柳銘淇還算貼心,每天晚上都讓人燒了熱水,加了白糖給他們喝。
白糖不但能補充熱量,而且還可以提高心情的愉悅度,不至于心情不斷低落,這樣到了現場怎么做事兒?
匆匆的吃過了晚飯,坐馬車和駕駛馬車的人,全都去睡覺了。
因為走得充滿和載重力的關系,這一次帶的都是簡易帳篷。
不過因為有了蜂窩煤爐可以放在帳篷正中間發熱取暖,所以反而比以前的厚帳篷要暖和許多。
當然了,這種簡易帳篷頂上都特意開了幾個拳頭大小的天窗的,不然悶在這密不透風的帳篷里面,又點著了蜂窩煤爐,這不跟燒炭自殺有什么區別?
羽林衛睡覺也是披著輕甲的,照樣派了兩百人散落在方圓十里,半夜一換。
一旦有意外立刻就會發射信號煙花,以確認不要讓他們無法贖罪的那次超級大罪過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