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大馬士革鋼,原料根本就不是產自大馬士革,那里也沒有什么高質量的鋼。
大馬士革鋼是用了產自于巴鐵的烏茲鋼鋼錠,然后他們的技藝高超的工匠,將之打造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大馬士革鋼刀。
至于為什么十八世紀忽然大馬士革鋼刀就消失了呢?
倒不是技術傳承遭遇了毀滅,而是由于這種烏茲鋼的礦山開采殆盡,其余的礦山出產的、哪怕是附近幾十公里出產的鐵礦,都沒辦法擁有它獨特的微量元素。
所以原材料枯竭之下,大馬士革鋼刀也就消失不見了。
實際上我們中原王朝也有使用巴鐵的這些原材料鋼錠,我們把它稱之為鑌鐵。
特別是宋代航運發達的時候,專門就有海務部門進口搜集鑌鐵,來為軍官和有錢人制造高端刀劍兵器。
只不過后來因為蒙古后裔占領了巴鐵區域,禁止向中原出口鋼錠,所以才斷了來源。
話題說回來。
現在去找尋烏茲鋼是不現實的。
大康這么多年的海貿生意,肯定有烏茲鋼來到大康,但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配備到軍隊中。
嗯,也是廢話。
這種烏茲鋼本來在產地就比較昂貴,運到大康來更貴,所以哪里可能制造出幾十萬把兵器出來?
那是在做夢!
但是沒有烏茲鋼,我知道怎么鍛造中碳鋼呀!
而且柳銘淇也曉得為什么我國古代的那些兵器質量不好,原因就是在于我們兵器之中的硫、磷兩種元素大大超標。
這些元素超標就造成了兵器非常脆弱,容易折斷,一遇到高質量的兵刃,那就要跪。
這種狀況在遇到外地的時候特別明顯,比如說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亂東南時代。
那時候倭寇的刀劍兵器都來自于東瀛,連假倭都買了東瀛的兵器,從而在兵器上大大的領先了我們的軍士。
你想想看,一遇到,一拼刀,啪的一下就被人家斬斷了兵器,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因此那種幾十個倭寇追著上千個明兵殺的情況,固然有明軍軍紀敗壞的緣故在,但武器出現代差也是原因之一。
戚爺爺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面就埋怨了:“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將刃橫出其芒,兩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此當辨之。”
不然你以為他為什么用長竹子、豬八戒的釘耙來做戚繼光陣?
不用這種遠距離的兵器,你扛不住倭寇的兵鋒啊!
古代不能很好的解決鐵水里面的硫、磷超標的問題,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微量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的重要特點。
但柳銘淇可是物理和化學雙博士,連大炮都能造出來,這個去除多余的硫、磷,簡直是輕而易舉。
現在工匠們就在用柳銘淇之前交給的法子,將做出來的鋼水,開始不斷的來鍛造做兵器。
老實說,他們打造過很多的鐵器,像是兵器這樣的,現在已經是不常見了,畢竟皇家用品也用不著什么刀槍棍棒。
不過老司機始終開車會很穩,只是稍微重新熟悉了一下,一件件優秀的兵器便從他們手里打造了出來。
……
跪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