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惱火之余,也不由生出退意。
一旦慈慶宮完工,他便退無可退,不如趁此機會,將朱常洵分封到外地,離開京城,也好讓紛亂的朝局重歸平靜?
只是如此一來,這后宮……便要失去往日的三足平衡了!
常洵剛剛寫完“論引雷旗桿的原理與避雷針的作用”,便得到萬歷的傳喚,他拿上稿子,與宋積一起來到啟祥宮。
磕拜過后,萬歷并沒有讓常洵起身,而是讓陳矩、宋積都退下去,甚至連鄭貴妃都不在。
看到這架勢,常洵心里一突,知道事情又大條了。
待了片刻,朱翊鈞方才開口:“何為天?”
常洵抬頭,碰到兩道冷厲的目光,心中一驚,忙又低頭,硬著頭皮回答:“兒臣不知!”
“那你可知何為天子?”朱翊鈞再問。
常洵只得道:“我大明皇帝,便是天子!”
朱翊鈞又問:“天威何在,君威又何在?”
常洵不由額頭滲汗。
萬歷好像真的怒了!
這些問題,句句誅心,一個回答不好,指不定就要被萬歷給咔嚓掉!
受到某些史書的影響,常洵以前還有點看不上這個喜歡罷工的皇帝,然而現在,他親身感受到了萬歷的滔滔帝威。
那畢竟是大明皇帝,九州共主!
他還發現,萬歷似乎很喜歡問一些形而上的問題?
上次問了“格物致知”,這次又問什么是“天”。
總的來說,大明是一個政教分離,士大夫并不信教的國家,如果說有,那也是儒教。
子不語怪力亂神,故而常洵的《雷電啟蒙》讓雷公電母這二位大神走下神壇,也不算什么,但是揭了天雷的老底,多少要影響天的威嚴,影響天授“君權”。
皇帝都是要祭天,便是要宣揚君權天授。
天威不再,君威又何在?
作為學霸,常洵對哲學思辨和形而上的學問并不是很感興趣,甚至忍不住想要吐槽:萬歷自己都不郊、不廟了,也未見得他對天威的敬畏。
常洵調出系統的資源庫,開始查閱古代人如何闡釋這個問題!
“子不語怪力亂神!”
儒家言必稱圣人,對“天”這個至高存在,往往是敬而遠之。
孔孟不講天,孔子認為“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荀子則要“制天命而用之”……
促成儒家大一統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將“天”神話,如果儒家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大概會成為儒教,建立一個神學體系。
不過,這個體系的一些核心被不斷傳承,但有些東西卻被不斷挑戰。
唐代的韓愈就認為儒學在孟子以后就失傳了,荀子、董仲舒都是對儒學的曲解,發動了“古文運動”。
到了宋明兩朝,理學當道,朱熹和程頤、程顥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即物窮理”,直接用“理”取代“天”,認為事物的本質就是理和氣,萬理歸一就是太極……
總之,儒學中地位最高的是圣人,然后是三綱五常等人倫規則,至于“天”,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當然,天的概念一直存在,對老百姓來說,上天、天道、天威、天子……都是非常崇高的存在,這就好像他們既會求上天保佑,也會求菩薩、求太上老君保佑。
對統治者來說,這也方便維護他們的統治。
反對“天”是不行的,不過,圣人微言大義,可以各自闡述。因為儒學從孔孟開始,其核心便是心性論,后來才有程朱等人發展出來的天道觀,而這個天道觀終究也是要為孔孟的心性論服務……
常洵很快理出一條思路,開口回答道:“天威在于人心,君威在于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