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RB好些年輕人之所以會變成低**,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子,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不想,而是完全迫于現實無奈的選擇。
別說買房,連一個正式工作都不容易能夠找到。在RB后世沒有一個正式社員身份的工作,也就往往意味著收入不會好。
就算是公司正式社員,若是進入不了大手企業,照樣也好不到那里。特別是人到三十五歲,四十歲,四十五歲,五十歲的時候,中年危機就會出現,繼而就是各種中年焦慮。
這成天不是擔心會被公司裁員,就是擔心降薪降職的外派出去。再不然,就是擔心公司破產倒閉。
自己一旦沒有了工作,那接下去的日子該怎么過?孩子的補課費等等一切又該怎么辦?房貸怎么辦……一系列的家庭經濟問題就立即凸顯了出來。
RB的泡沫經濟破滅之后,企業越發減少了正式社員的雇傭,反倒增大了非正式雇傭人員的增加。
現如今,還是一個買房置地的不錯機會。雖然房價有所上漲,但是都屬于比較正常的漲幅區間,畢竟RB經濟大幅上升的同時,大家的收入也跟著在大幅上漲。
可是,到了1986年之后,RB的房價就開始漲得不正常了。他作為從未來是魂穿到這里的人,實在太清楚內情不過了。
這一切還要從1985年,也就是會在明年,由美國主導,RB,英國,西德,法國,一共五國所簽訂的《廣場協議》開始。
從那起,美元兌日元的匯率1:250是升值到了1:120。當然,自己心中有安排,明年做多日元可是一個極其好的選項。
屆時,自己的膽子再大些,步子也再邁得大些,調動以億作為計價單位的更多本金,加一個十倍杠桿來賺走這一筆錢。
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的結果就導致了RB銀行需要進行大量的印鈔,采取更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下子使得RB國內的日元就多了很多出來。
銀行把錢分配給各家商業銀行,再由他們各家再分攤下去給其各網點信貸課上面的社員。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只要敢貸款,那他們就敢放貸。
每一個信貸課的社員至少被安排了需要放貸出去一億日元每月。這就使得他們是絞盡腦汁的需要進行對外放貸。
個人貸款方面雖然容易過,但是不是銀行放貸的主流。銀行方面普遍還是會針對大手企業進行放貸,畢竟風控還是得有。
多出來的這些錢做什么呢?沒有多少真正的進入到各種實體行業,從而產出實實在在地社會財富,而是大筆大筆的開始投入進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
不單單是個體,而且連同大大小小地RB企業,乃至大量的國際游資也參與進了這一場“狂歡盛宴”。
哪怕極少數RB人有提前的危機意識和預見性,覺得這樣持續下去不行,也逐漸忽略了今后潛在的問題。
他們感覺即便有人倒霉,不會是自己,而是別人。與此同時,美國大力提倡和鼓吹金融自由化的種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