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沖鋒的又是天空體育電視臺,他們在友誼賽結束的一周時間里不停插播國際比賽日的進球集錦,其他進球都是擺設,到了貝克漢姆的那叫電梯球正常速度播放兩遍,慢動作重播兩遍,還要點綴上眾人的反應。
足球比賽播放進球集錦、籃球比賽播放進球集錦、橄欖球比賽播放進球集錦,就連釣魚比賽都沒能幸免,一直把人看吐了才收手。
不要說其他人,連續看了一周自己的進球視頻,貝克漢姆都快把自己的榮譽感看沒了,重復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
由于紙質媒體要考慮到即時性,各大報紙不能把貝克漢姆的進球翻來覆去折騰,所以大家挖空了心思從不同角度來報道這個進球。
常見的報道模式就是先描述一遍溫布利大球場球迷的熱烈反應,接下來也不解釋球迷為什么要這樣,直接硬生生讓大家看貝克漢姆的童年:“許多年之后,站在溫布利球場,大衛.貝克漢姆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英格蘭頂級聯賽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看到這種文章,貝克漢姆也很無語,誰規定過代表英格蘭隊出場一定要回憶童年?一名替補出場的球員會有閑時間回憶童年?
每次看到這種段子,貝克漢姆都會無奈地搖搖頭,寫這種爛俗段子的記者完全不注意觀察生活。
一名替補出場的球員踏入草坪的一瞬間,肯定得像獵狗一樣往自己的位置上狂奔,心情通常會不由自主的緊張,隨著腎上腺素的分泌過量,往往會特別興奮。
不少年輕球員出場,要么狂奔十五分鐘把體能消耗大半,要么第一個防守動作就領紅色鉆石卡,就像初戀一樣,多數都是青澀的。
這些文章往往到了最后才開始說事,吸引注意力基本靠標題黨。
還有一些報道技術性比較強,把今年的精彩進球橫向比較,再用往年的進球縱向比較,最后給貝克漢姆的進球一個歷史地位,這種打標簽的方式很容易讓球員出彩。
只是萬一球員此后打破了大家的既有印象,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讓看過那篇報紙的球迷重新建立人設。
在這些新聞中,貝克漢姆最感興趣的是《太陽報》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伊基塔人生的兩次劫難》。
這篇穩文章不介紹貝克漢姆,而是介紹伊基塔,故事的開頭聚焦在1990年世界杯1/8決賽,油膩的哥倫比亞隊和霸道的喀麥隆隊硬剛了90分鐘沒有結果,又得來30分鐘加時賽。
結果加時賽剛開始喀麥隆就進球了,哥倫比亞只能硬著頭皮上,把后防線壓到了中場,后半場留給了門將伊基塔。
后來的經典場面就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40歲的米拉大叔從伊基塔手中虎口奪食,給對方留下了一生都難以抹去的污點。
因為和哥倫比亞最大的毒梟是發小,伊基塔回國后繼續生活,并沒有像埃斯科巴一樣涼在家門口。
報道中詳盡描述了伊基塔的生平和踢球風格,然后把話題轉到了熱身賽上。
文章中態度堅定地表示,如果沒有貝克漢姆,伊基塔的這次撲救將會成為足球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有了貝克漢姆這一腳,伊基塔的一生都將成為對方人生履歷中的一部分,他的災難造就了兩段佳話。
看完這篇新聞,貝克漢姆不住點頭。
寫的真好,怎么突然感覺自己在江湖也是號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