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
就是暫時適宜。
見人遇難,施以援手,沒錯。
男女授受不親,也沒錯。
但要分情況,為了救人,一些無傷大雅的行為,做了也無妨,這就叫做權宜。
周圍的百姓聽見這個解釋,都是面露恍然。
“權宜之計......說得好!”
百姓議論的同時。
一名白發老者從學府里面走了出來,站在古力娜的面前。
一副風輕云淡的模樣,淡淡道:“老夫鎮北學府教授鄭正。”
“先生......”書生聽見老者的聲音,忙不迭地站到了一旁,羞愧地低下了頭。
周圍的百姓則顯得有些激動,興高采烈地道:
“鄭教授來了!”
“有鄭教授在這,那蠻人小丫頭掀不起什么風浪!”
“小丫頭!你還有什么問題,快點兒問!別耽擱了鄭教授休息!”
古力娜看向鄭教授,沒有過多的寒暄。
直接開口問道:“鄭教授,你以為......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圣人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自然是本善的,這還有問嗎?”
“就是!這蠻人小丫頭問的什么問題,三歲孩童都能回答,簡直就是侮辱鄭教授!”
周圍的百姓再次議論了起來。
鄭教授則是面無表情地回道:“圣人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善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故人性本善。”
人一生下來,就有惻隱之心,能維護秩序,分辨是非、善惡......
因此,人性本善。
解釋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周圍的百姓聽了,都是認同地點了點頭。
古力娜卻搖了搖頭,質問道:“既然人性本善,為何儒家要推崇禮法,教化百姓?”
鄭教授聽見這個問題,張了張嘴,想要說些什么。
但是,還沒開口,就聽見古力娜講出了自己的觀點。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怎能說人性本善!
若是人性本善,儒家何故推崇禮法,何故開設學府,何故教化百姓?
正因人性本惡,因而推崇禮法,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古力娜的觀點很簡單,也很犀利。
簡而言之就是:人一生下來就有**,**會導致罪惡,因此儒家推崇禮法,規定人的行為是否合乎‘仁義’,以此教化百姓。
“這......這是什么意思?”
“這么說,人一生下來就是惡人?”
“我記得圣人不是這么說的啊!圣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應該是善人才對......”
“圣人之言,怎么可能是錯的呢?”
周圍的百姓聽的似是而非,都覺得這蠻人小丫頭說的有幾分道理。
畢竟大家都是從孩童過來的,都知道,小孩的世界最為單純,想要什么東西,從不會藏在心里,互相爭搶是常有的事情。
這不就是蠻人小丫頭說的“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嗎?
等到小孩長大了一些,大人們告訴小孩:不該爭搶,要樂于分享......
從此以后,小孩才知道,有些東西,即便自己想要,但不是自己的,不能搶。
這不就是蠻人小丫頭說的“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合于文理,而歸于治”嗎?
可是......
這一切跟圣人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截然相反的啊!
百姓們想到這,陷入了糾結,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而鄭教授......此時此刻,同樣眉頭緊皺。
思索著古力娜所說的“人性本惡”。
轉眼間,半炷香的時間過去了。
鄭教授隱隱約約覺得古力娜的話里面有漏洞。
畢竟,沒人能夠證明,人一生下來,像她說的,有好利焉,有疾惡焉,有耳目之欲。
但如何反駁,鄭教授又想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