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是第二產業,養豬場是第一產業,餐飲業算是第三產業。
之前,商健對開什么餐飲店已經有了想法,就是火鍋店。
只是,還沒有完全決定下來,他想多觀察,說不定有更好的項目呢。
坐在一家奶茶店,喝著奶茶,觀察來來往往的顧客與餐飲店。
商健又回到最原始的問題。
如何開餐飲店?
這是餐飲老板們老生常談的問題。
消費人群定位、投資預算、選址……
這些一說,很多人就感覺熟悉,哪怕是沒開過店,也能夸夸其談說一大堆經商道理,感覺開過餐飲店一樣。
但說到細節,人均小時產能、如何提高翻臺次數這些,估計就兩頭懵了。
為什么要談論人均小時產能?
拿小餐飲店來說,比如開一家螺螄粉店,老板自己一個小時能出8份粉,賣價10元,毛利6元。
那一天能賺多少錢?
一天實際營業十多個小時,但就餐時間沒那么長,除去準備時間,算作5個小時,能出40份螺螄粉算不錯了。
總營收400元,毛利240元。
在開店之前,想一個月賺一萬塊錢,開一家螺螄粉店,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已經被小時產能限制空間了。
那為什么不增加人手?
問題是,增加人手不需要付工資嘛?
如果開螺絲粉店,人均賺不了一萬塊,那開什么店好?
如果開快餐店賣盒飯,盒飯和菜可以提前打好,一個小時可以出40份盒飯,哪怕一份快餐一樣賣十塊,毛利只有三塊錢。
但一個小時營收有400塊,毛利120塊。
同樣五個小時,一天營收就是2000塊,毛利600塊。
相比之下,開快餐就比開螺螄粉更有上升空間。
所以說,理解透人均小時產能,就明白做什么項目好。
商健能理解到這點,其實是前世跟一個朋友聊才知道的。
他那朋友也是開一家餐飲店,開始賣螺螄粉,生意真是好。
但營業額提不上來,哪怕提高了工藝流程,減少動作節拍,但提升也不大。
最后改做快餐,營業額就上來了。
可能有人會想,可以單價高點呀。
但單價高,如果花半個小時才能做出一份菜,也不劃算。
第二點,翻臺次數非常關鍵。
相同的消費額,有人客人要吃兩個小時,有的僅吃一個小時。
當然,前提是人氣爆,缺桌。
所以說,為了保證客戶滿意度,盡量少做一些客人吃起來費事的菜,讓客人吃好吃飽,而且早點結賬。
商健要做火鍋,也算過人均產能和翻臺次數。
火爆的火鍋店,一天能有六七次翻臺。
假如幾百平方的火鍋店,總員工有五十名,人均消息一百塊的話,一天營收能達到10萬元。
人均產值二千元,人均毛利1200元。
這個數據,不算夸張。
要知道,海底撈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單店日均營收基本一致,分別為16.6萬元和16.0萬元;
三線城市單店日均營收相對較低,僅為11.8萬元;
每家店的員工人數,根據店面積大小,分別在50到100人。
它的客單價雖然有些貴,單人消費在一百元上下,一線城市就高一些。
這個數據是幾年后的數據,是商健和朋友在海底撈吃火鍋時,無聊看了下上市財務報告分析的。
所以說,商健之前打算開火鍋店,這個方向是對的。
或者開中餐店,也是可以的。
他計劃投資一百萬,投資風險還是非常大,畢竟沒有開過餐飲店,見多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成功。
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嘗試開家小店。
他的自信來源于系統的幾個被動功能,還有家里種的蔬菜,這個優勢非常大。
還有,可以從系統商店購買到的火鍋配方和能購買的初中級廚師,讓他少去尋找合適廚師的麻煩。
如果開連鎖店,人才就不是發展的阻礙因素。
商健逛了一圈,感覺很多事想通了。
他決定就做火鍋店了,如果還有精力,再開中餐店。
消費人群定位是年青人,中檔消費人群。
投資預算一百萬,選址在人流量較大的商場。
找商店是件非常苦力的事,商健想從系統商店購買人物,讓部下來幫他找。
回到住處,花了十萬員,從人物商店購買一名餐飲行業的初級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