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就是去前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引進相關的技術,畢竟前蘇聯的重工業發達,有相應的技術儲備,而現在前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困難,可以想辦法獲得液力變矩器的技術,甚至可以引進一些專家過來,協助我們針對不同等級的產品開發不同等級和規格的液力變矩器產品。
徐青武教授飛快的理清了其中的頭緒,隨即點頭:“好,這個報告我和你一起寫。”
……………………
當徐青武教授和張起航聯合提出要搞液力變矩器的時候,大家其實是有點懵的:液力變矩器?好家伙,這東西據說很難啊。
面對眾人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徐青武教授微微頷首:“從技術上來說,液力變矩器是并不難,總共就外殼、葉輪、泵輪和導輪這么四個部件嘛,稍微有點加工能力的企業就能夠造出來,甚至于可以這么說,咱們華騰工業集團現有的加工能力,就能夠制造出來一臺堪用的液力變矩器,短時間內實用是沒問題的。”
徐青武教授的話,讓大家不由的瞪大了眼睛:真的假的?咱們華騰工業集團現在就能夠身纏液力變矩器?
面對著大家疑惑和懷疑的眼神,徐青武教授說道:“我知道大家對我的話有些懷疑,比如我這里有一份1978年《工程機械》雜志其中一篇文章的復印件,是魔都港客運總站七·二一工人大學撰寫的《CPC-2型鏟車用液力變矩器簡介》,說的是在1978年的時候,一所工人大學就搞出了鏟車用的液力變矩器,并且已經實現了小規模的量產。
那么問題來了,咱們華騰工業集團可是有著國內最好的生產和加工設備,這么一個1978年的工人大學都能夠量產的東西,咱們能不能生產出來?我相信這絕對是沒問題的。
這么一來,大家的心里可能又多了一個新的疑問:既然這個東西這么容易生產,為什么咱們國家的工程機械用液力變矩器清一色的被外國企業的產品給占據了?”
眾人紛紛點頭:沒錯,我們確實是這么想的。
“這個原因很簡單,”徐青武教授說道:“我們不去追究為什么早在1978年就實現了小規模量產的產品和技術,到現在還沒能夠出現在市面上,我要說的是,想要搞出一臺液力變矩器其實一點都不難,那么這個東西真正困難的地方在哪兒呢?
在于質量和成本!
大家都知道,工程機械的工作環境很惡劣,負荷的變化很劇烈,一下子輕載一下子重載的,短時間內還沒問題,但如果是長時間的這種情況,液力變矩器很容易出現開焊、葉片斷裂等情況,但問題在于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人家正在干活兒呢,你這邊液力變矩器壞了,工人、施工方、承包方和生產廠家一起罵娘!
而外國企業提供的壓力變矩器,就能夠做到在這臺工程機械的整個使用周期呢,保證液力變矩器不會出問題!
這是我們國內的企業目前做不到的,或者說,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如果要做到這種程度,這個液力變矩器的成本會高到一個嚇人的程度,而歐美日的企業厲害的地方也在這里,他們能夠做到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又能夠將成本控制的很好。
大家都是做工業企業的,應該知道這不是1+1=2的問題了,這已經是1+1=3甚至于是=1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