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越聽,越讀,越覺得不對勁,越覺得整首詩深意滿滿。”
“然后我仔細的分析了整首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然后得出的結論如下,大家可以耐著性子聽一聽。”
蘇羽琪眼睛大而有神,講解起來一副專注的模樣。
“這首詩特別容易懂。就是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射了進來,月光像是凝霜一樣鋪滿了地面,詩人抬頭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卻思念起了自己的家鄉。”
“整首詩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還表達了思鄉的情緒,如果單純以此來評分的話,可能只能評大概**十分。”
“但是,當我具體分析了整首詩的字眼后,卻發現里邊大有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是什么?詩人肯定不會把半月或月牙稱為明月的,所以很明顯,這個明月是指月圓時候的大月亮。”
“再說后邊的這個‘疑’字。疑,懷疑。代表著詩人不太確定的情緒。”
“什么時候是不太確定呢?說明詩人剛剛睡醒或者剛剛夢醒,這時候人的狀態是處于朦朧狀態的,看東西自然才會用這個‘疑’字。而外邊月亮高掛,那詩人大概率不會是剛剛睡醒吧,所以我認為詩人是剛剛夢醒會更恰當一些。”
“第二句的最后一個霜字用的也很妙,大家初聽只以為這是一個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了凝霜。可實際上呢!?霜是只有秋天冬天才會有的,所以它還反應了當時的季節和時間。”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后半段不僅和上半段前后呼應,又借景抒情。”
“從“疑是”到“舉頭”,又從“舉頭”到“低頭”,恰好勾勒出了詩人夢醒后的一系列行為動作。從詩人的動作進行一步步推進,最后表明出思念家鄉的主題。”
“我們正常人思念家鄉往往都是在重大節日才會思念的,比如春節,中秋節等。而上文我提過,詩人說月光像霜,而霜是只有秋天才有的,再加上明月指月圓時候的大月亮,因此我可以判定,這首詩作于八月十五的中秋佳節。”
“我可以想象的到,詩人在創作這首詩時,身處一個孤單無依之地,又恰是中秋時節,恰是看到一輪皎潔明月,最終做出了這樣一首思鄉的詩。”
“初聽時,我只是感覺一般。但現在分析之后,卻覺得這首詩真不一般。”
“短短的四句詩,二十個字,明白如話,連一個幾歲的孩子都能聽得懂。但是,它卻能把時間、地點、天氣、人物、環境、前因后果、思鄉情緒寫的如此清晰透徹!清新樸素!”
“它構思細致而深微曲折,脫口吟成、渾然無跡。”
“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我覺得詩人沒有說的,比他說出來的要多得多!”
“這首詩完完全全體現出了一種‘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微妙境界。”
“我并不是說什么大話,但我可以保證一點的是,從古至今,能夠用這么簡單文字做出這種境界詩詞的人,少之又少,絕對不過千人!”
分析之前,蘇羽琪覺得整體一般只是稍好;但這么一經分析后,連她自己也嚇了一跳。
“這首《靜夜思》的水準,已經高到這等境界了么。”
蘇羽琪心中喃喃著,她自己都驚得眉頭都忍不住跳了一跳。
“最后,我來給這首詩打個分數吧。”
“遣詞造句上簡單明了,朗朗上口,輕松自然,烘托比喻等手法用的極其精準,基礎分八十分是少不了的;而這么簡單的詩卻又蘊含這么大的信息量,在讀了幾遍后更是畫面感很強,所以沖這一點我再給二十分;最后借景抒情,通過夢醒后的一系列動作寫出環境并表達出他的思想情緒,這個情緒非常到位,再給予二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