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曲子在我華國由來已久,是一首古名曲。”
李安緩緩開口介紹道:
“在公元前我華國有一國家名為楚國,楚國有一讀書人名叫伯牙。伯牙天資聰慧琴藝精湛,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捕捉到了樂曲的神韻,并創造出了《高山流水》這一曲子,并被人尊稱為‘琴仙’。”
“伯牙的曲藝早已達到了爐火純青,但可悲的是,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知音。”
“后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因為遇到大風,他在我華國的漢陽江口停留。大風平靜后,伯牙坐在船頭抬頭仰望明月,琴興大發,撫琴而彈。”
“曲子彈完之后,旁邊的草叢里跳出了一名樵夫,這位樵夫對伯牙的琴藝贊賞不已。”
“伯牙問樵夫:你會聽琴,你能識的琴的優劣嗎?”
“樵夫回答:這個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木材的要求必須是高三丈三尺,然后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然后再把這段樹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找一個良辰時候鑿成樂器。最初,這個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后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后,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彈奏的正是《高山流水》的曲子,他彈奏的感情極其豐富,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邊聽邊說道:‘這個曲子前段峨峨就像泰山一樣、后段洋洋就像江河一樣’。”
“伯牙聽后非常開心,推開琴站了起來,對樵夫行禮詢問了樵夫的姓名,并感嘆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遂與樵夫結為兄弟,并約定次年佳節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佳節伯牙來到,卻不想樵夫已經不在。伯牙在樵夫的墳前撫琴痛苦,再次彈了一首《高山流水》后,用刀割斷了琴弦,并揚天長嘆:知己已經不在,我彈琴為誰?”
“嘆完,伯牙把琴砸在了祭臺上,琴破弦絕。”
“后世,人們因這首曲子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并形成了好幾個成語。其中最為知名的成語有‘伯牙絕弦’、‘知音難覓’等。”
李安花費了足足三分鐘,給大家講了關于伯牙知音的故事。
既然是傳播華國文化,那曲子的意義便也要講出來。
反正舞臺給每個國家樂團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只要在一個小時內就不算違規。
包括米國和意利達,也給觀眾們講了不少故事。
當講完這個故事后,體育場的眾觀客,以及世界上喜歡音樂的數億人也紛紛有了代入感,一個個聚精會神的看著電視熒屏,看著舞臺上那位端坐于古箏前方的寸頭青年。
體育場貴賓席上,穿著大褲頭仿佛身在自己家中一樣的克朗特興趣十足,眼神中閃爍著好玩的意味。
“伯牙絕弦,知音難覓么?呵呵,我倒是想聽聽,這曲子用所謂的古箏彈奏,有沒有那種高山的感覺,流水的感覺。”
……
舞臺上,李安繼續說道。
“雖然這首《高山流水》伯牙是用古琴彈奏的,但經過后世人研究,發現用古箏更能彈奏出它的韻味來。而我今天要演奏的,便是用古箏彈奏這首《高山流水》。”
故事講完,李安開始演奏了。
他的十指有節奏的在琴弦上舞動跳躍,頓時,古箏傳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音。
有人很懂音樂,也有人不懂音樂。
但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