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找房,陳實的定位很明確,那就是千億市值,最少要做到千億市值的價值,甚至更高。
怎么去操作這個,是個技術活,陳實可不是想單純的做中介平臺這么簡單。
第一個目標,陳實就盯上了花都的一處剛開發的樓盤,陳實和對方的老總聯系,談了個合作。
陳實要拿到這個樓盤的銷售權,代運營權,就是幫助開發商快速售后,開發商只負責建造,有個合約期,一年內,如果陳實賣不出去這些樓,陳實全部自行買入。
但如果陳實賣出去了,陳實要拿到一個九折銷售價格,也就是要百分之十的提成啊,一般中介拿到手的也就百分之一,公司還要拿走0.5,個人得0.5。
對方爽快的答應了,一年內清盤是何等的難啊,尤其是期房,能快速回流資金投入到下一個工程,這是好事啊,而且運營什么的都不需要開發商考慮,就等著收錢就可以了。
主要是陳實的實力,人家也相信陳實如果一年內賣不出去,有這實力把這小區全買下來。
陳實要的就是代銷權,未來基本所有的樓盤,大的開發商有自己的營銷團隊,專門負責運營和銷售,賣完這個城市去下個城市。
小的開發商就找一些中介之類的代售了,給的一般是百分之二三提成,所以中介都會拼命推一些新的樓盤,還有一種代銷公司就厲害,專門負責賣難賣的樓盤。
不是爛尾樓,而是很可能成為爛尾樓的郊區新建房,這類的,如果拿下來,很可能七到八折就到拿到價格了,賺個百分之二三十的錢。
這類房子是比較難賣的,一般代銷公司也不想接,大多是一些非經濟發達的地區,一般經濟發達的地區,后期不需要運營也是供不應求的,因為外來用戶過多,北上廣深蘇杭這些地區之所以沒什么剩房,主要就是人太多了,其實本地人口不多,主要是外來人口支撐起了房市。
陳實要的也不是這個代銷帶來的利潤,而是看中了這些地產中最關鍵的一點,物業。
一個人一輩子買一套房可能會住上三代,開發商走后基本就把盤子交給物業了,大的樓盤物業基本都是固定的,很難被換。
而物業的優勢就是可以擁有一批固定的住戶,陳實要的就是這些固定的客戶,他要做一個真正的生態鏈,如果自己去開發樓盤,就自己那點錢,根本不夠用的。
別說自己了,世界前十首付集體出資投入到國內地產,也是打個水漂,因為盤子太大了啊,國內開發商排行榜都有百強榜單的,這還是已經比較有點名氣的百家地產開發公司,還不算更多的單干的那種和合伙做的不知名的開發商。
這么大個盤子,吳愚能做的就是做到先讓自己的物業出名,而物業這個活不好接啊,那就需要先把樓盤運營的名頭打出去,把中介的名頭打出去。
到時候中介是一個線上的平臺,買房賣房都會看到信息,線下物業來負責。
所謂的生態鏈,說白了就是一個品牌一條龍的產業鏈,大到房子車子小到一雙筷子。
但目前全球,只有泡菜國的某星公司真正的做到了在泡菜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而某星也只能在泡菜國做起來,去其他的地方也不行,因為泡菜國的面積小,容易做。
而國內,陳實只想經商,也只能經商,經商怎么才能做到生態鏈完整起來呢?
這個問題陳實早就想過,最終想到了這個方法,找到一個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大部分人會關注的東西,而且是人人都會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