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唐敬予從未覺得他自己陰暗無望過。
他一直都覺得,就算是流離失所身無分文也沒關系。
只要心中光明,到哪里都會有光。
他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一道光,而蕭伯卿的出現,則是成了他另一道光。
他覺得,蕭伯卿的出現,不是拯救,是照亮。
托蕭伯卿的福,他又重新過上好日子了。
他終于不用在郊外無法抵御風雨的茅草屋里生活了。
他終于不用再磨樹皮當作紙張,以花草汁水為墨來作畫了。
他終于,過上了安逸的日子。
后半生的安,是蕭伯卿贈給唐敬予的。
唐敬予喜歡舞文弄墨,正好蕭伯卿鐘愛收集墨寶。
蕭伯卿極愛撫琴奏樂,恰好唐敬予又通曉音律。
他欣賞他詩中畫里所描繪的瀟灑氣度,而他亦懂得他琴聲里包含著的萬千風景。
一時間,不只是伯牙尋到了子期,還是子期遇上了伯牙。
時過境遷,盛世終將會到來,亂世終將會翻篇。
當百姓真正真正處于安逸盛世之中時,才開始明白唐敬予為何極愛享樂。
人活在世,本就是為了一個樂字。
百姓們開始稱贊唐敬予活得通透,文人墨客開始瘋狂模仿他的畫風與詩詞氣概。
他的畫開始受到追捧,他的詩開始受萬人傳誦。
可他那時卻已不在人世。
唐敬予因病而逝,年僅三十五歲。
后人對此惋惜,卻忘記了前人對他的唾罵。
后人大肆追捧他的畫作,無人憶起曾經有人燒去了他用了幾年時間辛辛苦苦畫出的那一屋子畫卷。
無人憶起往事,除了蕭伯卿。
唐敬予落魄之時,蕭伯卿對他的畫作視若珍寶。
如今他逝去后受萬人追捧,蕭伯卿依舊將他的畫作藏于宅中,日日欣賞。
他是最懂他的人,沒有之一。
唐敬予將蕭伯卿當作一生中唯一一個朋友,蕭伯卿也不例外。
他將他臨終前為他畫的那一副寂林撫琴圖當作傳家之寶。
在蕭伯卿眼里,那不僅是一副圖,更是他對故人的一份珍重。
他曾囑咐過家中人,在他死去之后,這幅圖也要好好留存于蕭家。
不管發生什么事情,不管外人欲要用多少銀兩來換,蕭家人都不能同意。
就算是皇家人用權勢相逼,蕭家人也要拼盡性命保住此圖。
永安候萬萬沒想到,祖父多年前的叮囑,在他這一代會成了真。
用權勢逼迫他的皇家人此刻就站在他面前,可他卻除了懇求無能為力。
永安候苦口婆心求了喬明錦半天,卻只聽到喬明錦云淡風輕地問了一句:“傳家之寶?這幅畫很值錢嗎?”
“公主,此畫絕非是能用金銀來衡量的,此畫是祖父后半生全部的念想,祖父曾叮囑過我們要好好守住此圖,若是此圖在臣這一代出了問題,臣還有何顏面待在蕭家。”
喬明錦坐了下來,她盯著永安候問道:“不能用金錢衡量?那這幅圖到底是價值連城,還是一文不值呢?”
永安候抬起頭,與她對視。
他沉聲道:“于蕭家而言,此圖乃是千金不換。于不懂墨寶之人而言,這只是一副普普通通的畫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