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之前的時間再充足一些就好了。
那樣的話,就可以研究出開花彈!
對于這個時代的木質戰船而言,開花彈無疑于大殺器!
任何木質戰船都不可能承受住開花彈的轟擊而不散架!
這一點已經被歷史所證明!
當一艘艘使用開花彈的戰艦出現在海洋上后,那些木質戰船就被迅速淘汰,退出了歷史的戰場。
“繼續炮擊!擊沉它!”
僅僅在對方水線位置開了一個窟窿,并開始燃燒,這并不能讓對方立馬沉下去。
因而李小象再度下令,為了加強語氣,甚至于還用力的揮手下劈!
實際上在第一輪射擊之后,炮兵們就開始迅速擦拭冷卻炮膛,填裝藥包,填裝炮彈。
這也是黑火藥的弊端所在了。
純度再高的黑火藥在燃燒之后都會在炮膛內留下一些殘渣,從而導致炮膛不光滑,而炮膛內的殘渣過多的話,甚至于可能會引起炸膛等事故出現。
因而每一次開炮之后都需要用清水對炮膛進行清洗,以防止殘渣留下。
當然,冷卻炮管也就屬于順便的事情了。
畢竟這種精鋼鑄造的炮管其耐受力可要比歷史上那些普通炮管強多了。
在之前港口小島上測試的時候,就有承受連續三十次發射不炸膛的優異表現。
轟轟轟!
連續三聲巨響再度傳出,又是三枚炮彈朝著敵船飛去。
而此時那艘古羅馬戰船上的水手還處于一種懵逼的狀態之中。
這也是無奈的事情。
畢竟在這個時代,最尖端的遠程武器也就是投石車了,至于弩這種武器,要到一百多年后,歐洲才會出現一些影子。
至于弩在歐洲的大規模應用則是公元九世紀后華夏腳張弩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方才流傳開來。
總之,那些古羅馬人壓根就不明白那些飛過來的炮彈是什么,或許他們會認為是投石車投擲而來的石塊,但這個時代的投石車壓根就不可能將石頭拋射出五百米遠,更不用提那些搬到船上的小型投石機。
但在第二次炮擊之后,他們終于明白了過來,那是一種恐怖的兵器,能夠讓他們戰船沉沒的兵器!
由于第一輪炮擊等同于試射,第二輪炮擊在重新調整射擊角度之后,精度明顯提升了。
趙田力操縱的1號火炮所射出的炮彈,直接擊中了敵船的船舷,直接破碎船舷的同時,從甲板上飛了過去,期間炮彈本身與飛濺的碎木對甲板上的古羅馬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并且飛濺的碎木也在鐵球的高溫下迅速燃燒起來,變成了濺射開來的火花,將一些堆積在甲板上的帆布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