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架架飛機發出嗚嗚聲滑過跑道沖上天空,威武一號這邊也遭受了一波炮擊。
不知道何時出現在十五公里之外的一個和軍炮兵陣地,突然之間就朝著威武一號發動了炮火覆蓋。
數十發炮彈劃過天空,在威武一號四周的地面上炸開,幾乎將小半個威武一號覆蓋。
不過正因為如此,威武一號那龐大的軀體擋住了大半的炮彈轟擊,使得在一旁修建起來的臨時機場沒有受到多少破壞。
至少是152毫米的重炮!
以李小象現在的知識儲備量,想要看出這一點并不困難。
這大概已經算是和軍最大口徑的陸軍重炮了。
與艦炮裝備在體型龐大的軍艦上從而能夠不擔心炮臺重量相比,陸軍的火炮就需要考慮炮的重量了。
別的不說,光是365毫米的重炮如果架設在陸地上,即便下面是水泥地,在開炮的同時都會將水泥震裂,就更不用提在泥土層上架設炮兵陣地了。
那樣的話,一炮打出去,炮車恐怕都要陷進泥土層大半!
因而二戰時陸軍的重炮通常就是指152毫米以上火炮。
而海軍的重型艦炮則是指356毫米以上的艦炮。
實際上由于和**費主要投入到海軍之中,使得陸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比較弱,它們甚至于對機槍的使用進行了壓制,在陸軍高層將領的眼里,單發射擊的三八蓋步槍就已經很先進了,并且不會像機槍一樣浪費彈藥。
當然,相對于當時的華夏各軍閥而言,和國陸軍的裝備也算是先進了。
畢竟華夏軍閥部隊里甚至于還裝備著三十多年前的老套筒漢陽造!
另外,機槍這種玩意,很多軍閥一個營能夠有一挺,就感覺牛皮得不行了。
至于火炮,呵呵,好多軍閥部隊所用的火炮居然還是清廷時期的虎蹲炮之類,讓人感覺寒酸無比。
嗯,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奉軍當時之所以被稱為華夏最精銳軍隊,就是在于其武器裝備的確先進。
由于奉軍擁有自己的兵工廠,其步兵主力槍型乃是遼13,一種根據毛瑟98步槍與38蓋自行研究出來的步槍,其性能十分優良,比和軍的38蓋好用很多,其兵工廠年產量4萬支。
除此之外,其兵工廠還自產馬克沁、捷克式、仿和國的歪把子和92式重機槍,年產量一千多挺。
300多架飛機,其中不少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捷克飛機。
坦克不低于30輛,這個數據的原因就是奉軍從高盧國訂購的坦克訂單就有30輛以上。
37毫米平射炮,75毫米野戰炮,100毫米榴彈炮,甚至還有240毫米加農炮,數量眾多,其兵工廠均能自行制造。
另外,奉軍還有當時華夏其它軍閥羨慕無比的海軍!
據當時和軍的繳獲清單描述,和軍在這場如同游行的入侵戰役里,共繳獲了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百萬發,迫擊炮約6百門,炮彈約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火藥約40萬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