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子好像是為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個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但據史書載,這詩起筆于蘇軾初貶黃州之時,當時蘇軾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風波“烏臺詩案”,心中自有一番凄涼之感。
關于王姑娘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故事的發生地不是在黃州,而是在蘇軾的家鄉,那時候的蘇軾勤學苦讀。鄰家的一位富家小姐迷上了蘇軾讀書的聲音,迷上了蘇軾這個人。火熱的愛情沖破了牢固的禮教,小姐在一天夜里,出來找蘇軾了。
少年的蘇軾面對豆蔻年華的少女,毫不動心,堅決捍衛禮教,抵制住了誘惑。在蘇軾正確的榮辱觀面前,少女沒有做出更加越軌的事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蘇軾拒之以禮,戀之以情,兩人約定,等蘇軾考中了功名,再回家來明媒正娶。
日子一天天過去,思念的痛苦在一天天縮短。蘇軾考中了,中舉后的蘇軾拋棄了過去的山盟海誓,另外娶了妻子王弗,就是蘇軾為之寫下千古名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賢妻: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又過了許多年,蘇軾想起了年少時的這段風流韻事,便去打聽這位小姐的歸宿。答案是殘酷的:她死守著諾言,不嫁而死。蘇軾得知消息后很愧疚,恰逢貶謫黃州,是人生的至暗時刻,便寫下了這首《卜算子》。所謂“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說的就是當年那位少女的夜投;“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說的是少女不肯嫁人,孤獨而死。
這個版本是不是有唐朝詩人元稹對鶯鶯小姐始亂終棄的故事情節如出一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元稹的《鶯鶯傳》或者王實甫的《西廂記》。
這樣一段又一段的愛情故事,套用《紅樓夢》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中,賈母說的:“編這樣書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
所以,我們讀了之后,圖個樂呵罷了。
一張口難說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蘇軾的愛情故事是真是謊且不表,正月十五快到了,咱們再整那觀燈賞月的詩詞故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