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陌青絲騎,東鄰紅粉妝。
管弦遙辨曲,羅綺暗聞香。
人擁行歌路,車攢斗舞場。
經過猶未已,鐘鼓出長楊。
上元夜效小庾體
(唐)崔知賢
今夜啟城闉,結伴戲芳春。
鼓聲撩亂動,風光觸處新。
月下多游騎,燈前饒看人。
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
這三首詩充分寫出了取消宵禁的正月十五夜,唐都長安元宵節成流光溢彩、聲色交映的狂歡畫面。
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節日物品和文化符號,燃燈觀燈則是核心的習俗活動,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貴賤貧富,都被它吸引著,連皇帝也不能免俗。
上元·新正圓月夜
(唐)韋蟾
新正圓月夜,尤重看燈時。累塔嫌沙細,成文訝筆遲。
歸牛疑燧落,過雁誤書遲。生惜蘭膏燼,遠為隔歲期。
舉燭光才起,揮毫勢競分。點時驚墜石,挑處接崩云。
辭異秦丞相,銘非竇冠軍。唯愁殘焰落,逢玉亦俱焚。
多寶神光動,生金瑞色浮。照人低入郭,伴月夜當樓。
熏穴應無取,焚林固有求。夜闌陪玉帳,不見九枝留。
景龍四年(710)正月十五夜,唐中宗曾經和皇后一起微服出宮觀燈,并且“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第二天他們再次“微行看燈”。唐睿宗也喜歡看燈,先天二年(713)元宵節期間,就曾到宮城南面西門——安福門觀燈。當時門外安裝了高達二十丈的燈輪,“衣以錦綺,飾以金玉”,上面點燃了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十分壯觀。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長安的元宵節活動當然不只有燈,引人注目的還有歌聲嘹亮、舞姿綽約,尤其是踏歌人的豪華陣容。
詩人張祜《正月十五夜燈》有詩描寫踏歌盛況:“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長安歷史上還有兩三千人在燈輪下踏歌三日三夜的壯舉:兩千多美麗的妙齡女子,在月色燈光中,手牽著手,肩并著肩,拂袖、傾鬟、低頭、彎腰、轉身,隊形不斷移動變化,“歌響舞分行,艷色動流光”,想一想就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