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筆趣閣 > 其他小說 > 生命邀約 > 五十四 唐宋變革后文化的質變(三)

          五十四 唐宋變革后文化的質變(三)(1 / 1)

          三金石與名物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洪太尉上山求見天師不成。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打開“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禍。這是《水滸傳》第一回的概括。

          話說《水滸傳》第一回中,洪太尉看到伏魔殿里的碑碣上時,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箓,人皆不識。所謂天書符箓。就是古代的文字,它的字體很像蝌蚪,所以也叫蝌蚪文。

          宋代人對古代文字研究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意思是珍藏書本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自己一老翁。藏書一萬卷,作為一個屈指可數的大學者沒有什么奇怪,琴、棋也是自古以來君子必需的教養,還有酒,這些都是功成名就的高官身邊必有的東西。那么剩下的“金石遺文”為何物呢?這就是古今的碑文拓本和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換句話說就是文字收藏。他把自己的收藏編目并加以解說,編成一本書,叫《集古錄》。

          《集古錄》收集的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作品,但是也有比如秦始皇度量衡器等不少秦漢六朝時代的東西。時代再往上推,《集古錄》開頭還收集有西周時代的青銅器“敦”的銘文。不用說其字體是西周金文。他把這些金文抄寫下來并變換成宋代通行的字體(即楷書)。由于歐陽修搞了金文的解讀工作,因此他也被稱作金石學之祖,希望復辟夏殷周三代的意志,也催生了這種收集三代文字資料并進行解讀的志向。

          晚于歐陽修幾十年,徽宗命令把宮中收藏的古代器物描繪成《宜和博古圖錄》刊行。當時還有一個著名的收藏家叫趙明誠(即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使趙明誠名垂不朽的是他把自己編纂的收藏目錄獻給朝廷,而該目錄被后世陸續傳抄、印刷、刊行。

          趙明誠是一位歷任地方官的士大夫官僚。靖康之變的時候正在青州(今山東省益都)任上,被金軍追趕被迫逃向南方。在逃亡過程中,自己搜集的大量藏品逐漸佚失,最后連他自己都在流亡中死去,死亡后藏品幾乎遺失殆盡。后來是他的遺孀李清照,把他陸續寫成的有關自己藏品的解說目錄《金石錄》獻給朝廷。

          個人藏書的解說目錄,也是南宋開始出現的。現存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宮中的圖書目錄自前漢劉向整理圖書以來有古老的傳統,但是個人藏書的目錄,卻與宋代的印刷出版文化的發達有關,不過宋代存有目錄的大藏書家收集的不光是印刷刊行本等流行民間的一般書籍,還收集有大量抄本。

          與金石學相關的有“名物學”。所謂“名物”指的是考證物體的名目以及該物體本身的學問。在經學中,自古就重視考證《詩經》中出現的動植物與現實中的動植物的對比確定工作。宋代也有人對此下了不小功夫,現存有蔡卞和陸佃的著作。

          王安石自己也編撰有一本《字說》,可惜今天已經不傳。據傳是與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相匹敵的大作。許慎把漢字分為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其他還有假借等兩種)。王安石的獨特之處是,他不承認有形聲字。

          正像歐陽修收集、解讀古代文字,王安石探求圣人創造的文字本身的由來一樣,宋代出現了考古學風。宋人的考證不是為了考證的考證,不是消磨時間的個人興趣,而是為社會為人民,用當時的話說就是為了經世濟民所做的一個基礎工作。他們為了復原遠古的圣人們制定并完成的各種制度并進行模仿,就有必要對那些制度的細節進行詳細的考證。

          王安石學派以外也有一些學者具有這樣的學風。一位是王應麟,祖籍開封近郊,南宋后代代居住明州。父親為呂祖謙譜系的科舉官僚,王應麟自身曾師事朱熹、真德秀等學者。

          南宋滅亡后二十年,他堅不出仕蒙古元朝,隱居鄉里,專心著述。王應麟著述甚豐,其中最著名的是《困學紀聞》。《困學紀聞》是對經書、史書從內容到制度全盤的考證羅列,受到清朝考證學者們的高度評價。

          另一位黃震,雖也是明州出身,但卻是遠離州城的慈溪縣出身。他作為地方官業績顯赫,其著作《黃氏日抄》也是對古書內容的考證集成。后來受到自稱其子孫的明末黃宗義,以及清代活躍于寧波(明州)的全祖望等高度評價。

          清代出現對朱子學的批判風潮后,這兩個人作為“宋朝也有具有考證學風的人物”的事例受到重視。

          王應麟、黃震都自認為是最忠實的朱子學家,他們的存在正證明了朱子學的真實性,實際上朱熹自己也作《詩經》注釋,非常重視名物學。

          在宋代,學習三綱領八條目的理論的高等教育,只能是受過名物學的初級教育的人才可能。沒什么基礎就教授什么理氣論、心性論的高深的哲學的話題是不可能的。

          最新小說: 諸天萬古道 檸萌有點萌 火焰,將立于群星之上 蠻荒演義錄 換愛 近戰狂兵葉軍浪蘇紅袖 游戲降臨:我要這個這個還有這個 請,卸甲! 皇帝互換開局:阿斗開局半壁江山 我姐夫是太子,我紈绔點怎么了?
        2.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3.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最近免费观看高清韩国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