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想著躲山海關里面混日子呢。
畢竟,山海關乃是天下第一關,出了名的易守難攻,而且,這會兒遼東軍都已經發展到十余萬了,從數量上來說并不比建奴差。
十余萬大軍守著天下第一關,建奴敢來攻打嗎?
他哪里能想得到,現在的朝廷根本就無力負擔這十余萬大軍的糧餉,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屯田種地養活自己呢。
十余萬大軍守著個山海關,吃什么?
吃磚頭嗎?
再說了,建奴如果真的沖過來,他高第敢與之對敵嗎?
恐怕,一看到建奴他便會被嚇得落荒而逃,主帥跑路,山海關能不能守住還是個問題呢。
這種荒唐的命令傳下來,時任遼東按察使的袁崇煥頓時氣得七竅生煙。
開什么玩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寧錦防線就這么拱手送給建奴?
沒了關寧錦防線緩沖,山海關能守住?
要說這家伙也夠瘋狂,發起瘋來,那也是不管不顧的主。
他直接來了個違抗軍令,率軍守著寧遠,就是不撤退!
可惜,遼東也就他這個瘋子敢違抗軍令,錦州一線的文臣武將皆不敢。
于是乎,錦州的軍民開始撤退了,好不容易收復的四百余里河山又這么拱手送給了建奴。
努爾哈赤聽聞孫承宗被逼辭呈,新來的高第又是個軟蛋,當即毫不猶豫的揮軍直撲關寧錦防線。
袁崇煥聞訊,當即寫下血書,與寧遠城中的滿桂、祖大壽、何可綱等將士盟誓,誓死守衛寧遠,死戰不退!
努爾哈赤與明軍交戰這么些年,也就渾河一戰遇到了戚家軍和白桿兵這樣的硬茬子。
那次,戚家軍和白桿兵都在野外,而且他們還有沈陽城中的火炮支援,所以他大獲全勝。
這次就不一樣了,換成他們在野外了,袁崇煥這幫硬茬都在寧遠城里呢,而且,寧遠城里正好有孫承宗命人鑄造的火炮。
努爾哈赤連續揮軍進攻了兩天,八旗將士被火炮給轟得損失慘重,寧遠城卻是巋然不動,無奈之下,他只能撤軍了。
更為巧合的是,努爾哈赤回去之后不久便死了。
這一下,大明朝堂簡直一片歡騰,與建奴交戰這么久,終于大勝了一回,而且,奴酋努爾哈赤都被干掉了,原來,建奴也不是不可戰勝的!
寧遠大捷著實令人鼓舞,可惜,功勞全是魏忠賢的,或者說魏忠賢那些侄子侄孫的,袁崇煥也就得了個遼東巡撫之職,品級還是原來的品級,一級都沒升。
這時候,袁崇煥還沒反應過來,因為他正趁努爾哈赤敗退之機帶人修復被建奴搗毀的錦州城呢。
錦州城剛修復,皇太極又率建奴大軍卷土重來,雙方又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
結果,皇太極也拿裝備了火炮的寧遠和錦州沒辦法,損失慘重之下,他也只能揮軍撤退了。
這一下,大明朝堂又是一片歡騰,建奴,不過如此,接連大勝之下,有人甚至鼓吹要收復遼東了。
可惜,寧錦大捷的功勞也全是魏忠賢那些侄子侄孫的,袁崇煥就得了個兵部右侍郎的虛銜。
他本就是正三品的遼東按察使,兵部右侍郎也只是正三品而已,有多大區別?
也就是說,他拼死拼活連續獲得兩場大捷,等于白干了!
再看看魏忠賢的侄子侄孫。
魏良卿因遼東軍功進封太師,寧國公。
魏良棟因遼東軍功進封太子太保,東安侯。
魏鵬翼因遼東軍功進封太子少師,安平伯。
......
朝中那些魏忠賢的孝子賢孫更是使勁吹噓,什么只有九千歲能救大明,只有魏公公能擊敗建奴,好像建奴真的是魏忠賢一家人擊敗的一樣!
我去他嗎的,什么玩意兒?
這些人來過遼東嗎?
這些人殺過一個建奴嗎?
袁崇煥氣得都快神經錯亂了,他干脆把挑子一撂,辭官返鄉,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