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子,行程很長,布有多寬,行程就有多長,而布匹的寬度最少都在三尺左右。
也就是說,穿梭子的行程最少也在三尺以上。
而且,為了做出用途更為廣泛的布匹,這個行程往往還不止三尺。
就好比被子,寬度就不止三尺,如果是手工編織出來的布匹,基本上都需要縫接幾下,畢竟人手的長度是有限的,兩只手操作的話,梭子根本就不可能穿過被子那么寬的布匹。
當然,這個寬度對于蒸汽機來說是沒有限制的,三尺、四尺、五尺、六尺等等,都只是個行程問題。
至于推篦子,這個行程,大致在半尺到一尺左右就足夠了。
三個動作行程差距如此之大,做個多長的蒸汽活塞合適呢?
難道,做一個兩寸長的,再做一個一尺長的,再做一個五尺甚至六尺長的,來代替這三個動作?
這樣做顯然是不現實的,兩寸長和一尺長的蒸汽活塞還好說,以他們現有的技術水平做出來完全沒有問題,五尺甚至六尺長的蒸汽活塞做出來就費勁了,畢竟,他們連五尺和六尺長的炮管做出來都費勁,如果做個簡單的織布機都這么費勁,那就真有點得不償失了。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其實,并不難,只要動腦筋就行。
行程并不一定要全靠蒸汽活塞的長度,還可以通過推動不同的轉盤來解決。
比如,做一個兩寸左右的蒸汽活塞,力度是完全足夠了,不管是踩踏板,穿梭子,推篦子,力度都完全夠了。
這種蒸汽活塞可以直接裝在踏板位置,用來踩踏板,也可以通過曲柄來推動兩個外徑在一尺又或者五六尺的轉盤,用來牽動梭子,推動篦子。
這個完全是經驗問題,朱器圾隨便一提點,王徵等人便懂了。
不過,還有很多其他問題,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
比如材質問題。
蒸汽動力畢竟不是人力,他出力是固定的,并不會根據需求自動改變力度。
這個力度對于材質就有一定的要求了,有很多部件,如果是木制的,根本就不能承受這種力度。
比如說腳踏板。
木制的腳踏板用腳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人都知道腳踏板的承受能力,不可能一直用大力去使勁踩,而蒸汽活塞就不知道這木制腳踏板的承受能力,它的出力都是固定的,試驗的時候,“踩”個幾下可能還沒問題。
如果正式生產了,不斷用蒸汽活塞高速推動腳踏板,木制的腳踏板就無法承受了,可能,“踩”著“踩”著,腳踏板就斷了。
所以,如果用蒸汽動力代替人力,腳踏板必須用金屬來代替木材。
這或許就是后世的腳踏板全是金屬材質的原因。
又比如支架。
如果是人力織布,速度很慢,用木制支架自然沒問題。
如果是蒸汽動力織布,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快,木制支架就算能承受,那肯定也是搖搖晃晃的,這個也必須用金屬來替代。
總之,設計和制造蒸汽織機并沒有這么簡單,耗費的時間那也不是一天兩天。
好在這會兒朱器圾有的是時間,如果按歷史的進程,歐陸好像還要百余年后才有這個東西,他根本無需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