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這些,陳爸才招呼陳陽上桌,
祭祀過祖宗的四碗米飯,是不會給陳陽吃的,陳爸陳媽將兩碗合成一碗,一人一半,至于陳陽,別說米飯了,連碗都是重新拿的干凈的,跟剛才那套一點也不沾,
用陳爸的話來說,只有等陳陽結婚生子之后,才有資格吃這碗飯。
小時候陳陽還真以為是自己沒資格吃,直到后來長大了才知道,這其實是大人的愛護,祭祀神靈的水果,給小孩子吃沒問題,但這種東西,小孩子還是不要碰的好,否則本文容易偏到靈異類。
三個人,桌上卻有九個菜,什么炸丸子,炸藕夾,炸魚干,蒸扣肉,蒸丸子,蒸什錦,九個倒有六個是預先弄好的菜,都是外婆做好帶回來的,要吃的時候熱一下就行,然后加上兩道現炒的熱菜,最中間的再擺上一盤紅燒魚,這就是團年飯了,
只不過,那條魚只能看不能吃,而且為了防小孩子偷吃,這邊幾乎家家戶戶在燒魚的時候,都只把表面燒熟,里面都還是生的,
這條魚叫年魚,一般是用鯉魚來做,意喻年年有余,必須在桌上擺滿十五天,直到元宵節的時候,才會重新下鍋燒熟,那時候才能吃,而且要全部吃完,不能剩,
以從前江北省冬天零下的溫度,幾乎不用擔心魚會壞,不過從幾年前開始,氣溫年年上升,加上很多習俗都丟了,這種做法也就越來越少,大多是直接燒熟,一上桌就被一人一筷子戳了個干凈,等元宵節再重新做一條就是。
團圓飯,形式重過吃飯,今天連陳爸都沒喝多少,小半杯酒下肚,將碗里的飯吃完,這頓團圓飯就算結束了。
然后,他們要一起去鄉下,再吃一頓大家的團圓飯。
以前爺爺奶奶在的時候,陳家每年的團圓飯都分外熱鬧,包括在市里工作的大伯,在這一天也必須趕回來,和大家吃上一頓團圓飯,
陳陽記得,陳家人全部聚齊的時候,有整整十五個人,大伯家四個,自己家三個,大姑家三個,小姑家三個,再加上爺爺奶奶,吃飯都要分成兩桌,
那時候陳家還沒現在這么大,只有兩個單間,于是吃飯在爺爺奶奶的房間,準備菜在陳陽家里,做菜就在門口的走廊上,雖然很擁擠,卻也很溫馨,
但自從爺爺奶奶先后過世之后,陳家就再也沒有那份熱鬧了,每次過年都是各過各的,幾乎沒再聚齊過。
倒是汪家村那邊,因為外婆還在,每年大年三十的團年飯項目還是保留了下來,直到十四年后外婆去世才陡然消散。
從紅星小區出來,雪越下越大,還好開著車,不然免不了和往年一樣落個滿身積雪,
今天跟昨天不一樣,昨天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全部消失,換成今天冷清的街道,除了偶爾幾個和陳陽他們一樣趕著轉場的人,再沒有別的路人,倒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不絕于耳,
盡管十年前就喊著禁鞭,可大年三十的,又是在這么個小鎮上,還真沒人管。
在進村前的街口,不需要老媽吩咐,陳陽便將車停下,
陳媽下去了一趟,再回到車上時,手里多了兩個塑料袋,里面是一大一小兩掛鞭炮,還有香燭紙錢和三個荷花燈籠。
南江鎮這邊有大年三十晚上給長輩墳上送亮的習俗,陳陽還記得小時候,每次老媽都要削一捆竹簽,再準備好幾個塑料袋,將竹簽往墳頭上一插,塑料袋把底部撕開,倒過來撐在竹簽上,就是一個像模像樣的燈籠,里面擺上一只白蠟燭插進泥土里,只要不是風特別大,或者下雨下雪,一直到蠟燭燒完,燈也不會熄滅,
不過從前兩年開始,用竹簽和塑料袋做燈籠的越來越少了,商店里面推出了新式電子燈籠,其實就是用個紐扣電池帶動一只小燈泡,幾乎所有的初中生甚至小學生都做過這種物理實驗,原理簡單得很,
這種電子燈籠外觀復雜一些的會做成荷花樣子,簡單一點就是一根桿子上面加個燈泡,最講究的是弄個九層蓮臺,或者是表面精美實際上粗制爛造的走馬宮燈,看上去特別氣派,讓人一見就知道這家后人里有土豪。
就這樣一只燈籠,從十幾塊到幾百塊錢不等,相比成本可以說至少有十倍的利潤,不過在這種事情上,絕大部分人都多少有點攀比心理,何況十幾塊錢也不算多,加上一年就這么一次,所以現在農村的各個墳頭上,基本上都是這種新式燈籠。
車子往前開,很快便到了大姨家,這時三姨和小姨一家都已經到了,汪洪也帶著老婆孩子回來,屋里屋外歡聲笑語一片,
這個時間,就是汪家人聚集得最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