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良資產打包轉讓是件麻煩事,
簡單一點來說呢,就是,首先總行下達通知,各位各位,有冤大頭出沒,要對不良資產進行打包了啊,有垃圾要處理的速來!
然后下面的分行支行聞風而動,雞飛狗跳。
這個包怎么打呢,一般來說有大有小,正常的十戶一包,當然也可以更多,
鑒于這次收購方是個非常少見的冤大頭,民安銀行便要求按三十戶一包來進行操作,然后進入執行階段,
第一步是分行篩選各家支行的不良貸款,確定組成資產包的不良貸款名單,這時候各家支行就要搶破頭,力求自家不良貸款進包,這樣就可以減少不良率嘛,
但有時候支行又要和上頭的分行討價還價,不肯把某些資產賣掉,大概是覺得自己還能再搶救一下。
可是資產包也是有要求的,畢竟收購方不是笨蛋,你要跟超市賣特價水果一樣,全弄些垃圾貨色進包,人家也不樂意買,
所以該退步還是得退步,弄個五分優質三分平價兩分垃圾的資產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也都能說得過去。
確定名單后,有不良貸款進包的支行就可以開始干活啦,
干什么活呢?
就是對要轉讓的這筆不良貸款債權進行估值。
銀行對不良資產估值會有兩個價格,一個外評價格,一個內評價格,
外評價格當然是外評公司給的估值,內評價格就是銀行自己評估的價值。
這時候重點就來了,
所有的估值都必須基于詳盡的盡職調查,畢竟這是折價變賣銀行資產,一旦涉及損失,就必須要求支行對最終形成的結果負責,
可以說估值報告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斟酌推敲,確保是有依據經得起內審外審各種審的。
說句水深的話,銀行放貸時候的盡職調查,跟這種打包出售資產的盡職調查相比,連提鞋都不配!
然后,盡職調查完了便是估價,
咳咳,這里必須要說一下,
盡職調查歸盡職調查,務必上下左右各查九代,要多清楚有多清楚,
但是,盡調不等于估價,盡調只是為估價提供參考依據,銀行內部會有一套價格計算方式,比如扣減資金成本或者乘個變現系數(看,貓膩兒在這里!),形成銀行最終的內評價格,
這時候外評機構也會基于盡調資料,給出外評價格,
兩個價格如果相差不大,便取個平均數,如果相差很大,就要領導開會集體審議用哪個價格體系,
當然,在定價的過程中,內外也會保持溝通(貓膩兒又來了)。
本來到了這里之后,或者說在盡職調查的時候,銀行就會尋找接包的資產管理公司,咳咳,以及內部客戶,進行轉讓消化,
但這一次不用,有了彩虹基金這個超級冤大頭,民安銀行只需要做好前面的工作就行。
事實上,早在去年年底,金融危機初現苗頭的時候,銀行就已經開始整理不良資產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