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檢查一下屋頂的茅草整不整齊,如果不整齊需要去找專門的負責人索要茅草,這個時代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推崇先公后私,連種田都要先種公田再種私田。
廬一共有三間,一間是蕓姚居住的地方,是坐西朝東,中間坐北朝南的一間是為尊貴的賓客準備的,坐東朝西的一間是為奴隸準備的。
血脈為尊、為貴的時代,有身份的人根本不會和沒身份的人待在一個屋子里。
拿著自己編的蘆花掃帚,簡單打掃一下,畢竟每天都會打掃的地方不可能有什么灰塵。完成了簡單的清掃,就要開始做飯了,從私人瓦罐里拿出粟,也就是小米,再從私人的柴堆里拿出木材準備生火造飯。
因為是廬,是接待賓客的地方,是國家機關,所以國家會準備小米和柴火,不過這些都是有專門的人記賬的,而且每年歲末都會有人來登記,所以也要公私分明。
廬只是最低等級的驛站,只給客人提供最簡單的食物,只有小米,所以除了小米之外其他的食材都是蕓姚私人的。有父親傳給她的陳年咸肉,也有她釣上來風干的魚干,自然主食也是小米,并沒有蔬菜和瓜果,這兩樣都太奢侈了。
可能有人要說這么不發達,野地里不全是野菜?很遺憾,周朝正是農業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蕓姚這邊已經沒有野地了,只有一座沒有開發的山,可是有山人看守,屬于公家財產,誰敢動就是犯罪。
所以山里的野雞才叫得這么歡快,如果是無主之地,它早就成為野人的盤中餐了。
切了一些魚干,寡淡無味,蕓姚的所有食材中,有咸味的只有祖傳咸肉,只有大節日才會吃,枯燥的飲食結構對于前世肥肥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折磨,地主家里也沒有余糧。
十五里地看著似乎很多,其實以這年頭的生產力來說,也就勉強讓蕓姚這個男爵的采邑能運行下去,堪堪保住爵位罷了。因為十五里地可不只是自己的,按照周朝的井田制度,所有土地名義上都是周天子的,各級貴族也只是代為管理,都是要交稅的。
男爵的稅率是四分之三。井田制是把田分為井字,也就是九塊。中間是公田,也就是給貴族的稅,如今蕓姚手上有二十塊公田,稅率是四分之三,也就是說十五塊公田的收成是要上交給魯國國君的,要是不交,就沒收爵位,剩下五塊公田的糧食是屬于蕓姚自己的。
可能有人要問一塊井田不是還有八塊私田么?上面的糧食呢?當然是耕地農民的,也就是野人,他們只能耕地,八塊私田一家人吃一年,他們是很難有其他的食物來源的,而且做的還是重體力活,同時基本上一家都有五六口人,平均下來也就是一口人一年就靠一塊多的私田。
蕓姚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拿五塊地的公田收成,這就是貴族和野人的差距。而且公田基本上都是上等田,出產更多,而私田都是中等下等的地,出產少。
剛剛穿越,蕓姚也想過做出一番大事業,可是來了才知道西周這環境真不是一般人可以翻天的。階級森嚴,野人一輩子都被拴在土地上,而且周禮的分工深入到方方面面,根本沒人會聽她的胡言亂語。
所以整整十二年,哪怕父親去世的兩年后,蕓姚依舊是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