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帳篷沒幾步,他就忍不住對馬哨訓道:“你剛剛在想什么?忘了我怎么叮囑你的嗎?”
而與此同時,大酋長也說了類似的話,他看向身旁的大祭司:“下雨天,你在想什么?”
大祭司下雨天平靜地回道:“那個叫馬哨的薩滿,他看上去很特殊。”
“特殊?”大酋長不以為然,“我覺得是沒禮貌,真正的薩滿祭司應該像你這樣。”
“每個人都會有表現不得體的時候,這沒什么。”大祭司說。
“哈哈,我看不見得,你不就一直很得體嗎!”大酋長哈哈一笑。
“也許吧……”下雨天一臉平靜,聽上去不置可否。但他心里清楚,酋長是錯的,任何人都會犯錯,但并不是每個錯誤都會被察覺。
……
此地作為戰斗的最前線,阿拉帕霍人南下的必經之路,平原部落在這里駐扎了大約兩百名戰士(注)。其他幾個部落在此也有不少駐兵,總兵力估計有千人。
以中國人的視角看,一千人的守軍,這種戰爭規模著實是小打小鬧,在史書上也就一行字的事。
但對印第安人來說,這卻無疑是一場大戰。
這條由千人把守的防線儼然就是阿帕奇民族的長城,對應地,北方來襲的阿拉帕霍人則就像是阿帕奇眼中的匈奴。
在平原部落的駐地,多數是阿帕奇人,但也有一些基奧瓦人。
分辨基奧瓦人并不困難,語言就有差別。交流倒是不算麻煩,畢竟已經長期生活過。
眠熊氏族來到之后,自然要與其他氏族打個招呼,尤其是關系親近的幾個兄弟氏族,五十年前是一家的那種。
在石鴉的要求下,馬哨遂成為工具人,為親戚朋友們表演口哨。
馬哨早已習慣自己的歌手身份,當下口吐芬芳,張嘴就是一曲魔獸爭霸的《return_of_the_ancients》。
不出所料,所有人都被這恢弘悠揚的曲調吸引了,跨越時空的音樂魅力折服了這里的每一位阿帕奇戰士。
讓他意外的是,他吹口哨的過程中,竟有一位又瘦又高的青年跟著拍起了鼓,而且鼓點與這首曲子相當搭配,聽眾們由此更為享受。
“太好聽了!”
“沒想到口哨能吹成這樣,比費迪兒還好聽!”音樂結束,在場的聽眾無不叫好。
費迪兒也就是青年手里的鼓,鼓不大,可以輕松掛在身上,上面繪著花花綠綠的各色圖案。
“你好,我是龍舌蘭氏族的長棍。”剛剛敲鼓的青年向馬哨熱情地介紹,然后說道,“口哨真是厲害。”
得知馬哨的名字之后,他又道:“你的口哨能呼喚戰馬?”
——————————
注:
據我查到的資料,現實歷史中的平原阿帕奇部落,人口貌似一直都很少,不太可能派出兩百人的部隊,這里肯定是夸大了。
印第安人的資料太少了,中文資料更是少得可憐,而且小說也不可能完全照著資料寫,希望大家不要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