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六耳獼猴心緒復雜,且說孫悟空與觀音一路談笑間便就到了東土大唐之處,他們便與人間尋那佛性高、心志堅的僧人,然大唐畢竟屬于上邦,其疆土遼闊,若要從中尋一滿意僧人卻又談何容易。
不過孫悟空與觀音倒是看了一場好戲,卻原來是涇河龍王與唐王李世民間的恩怨,說起來,一開始也算得上是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有所恩怨,原來袁守誠于城中算卦論吉兇,卻結識一名漁夫,便每日里為他測算吉兇,又為他指明位置,也能得頗多漁物,卻被巡河的水族聽到告知于涇河龍王,涇河龍王遂是勃然大怒,要與那袁守誠論個輸贏。
于是涇河龍王化身凡人,卻與袁守誠那里請算一卦,任憑那袁守誠演算天地陰晴之事,那袁守誠也屬實有些本事,竟也說的清清楚楚,然涇河龍王畢竟是位龍王,在天庭旨意之外也有一定的下雨自治權,所以也就信心滿滿。
待那涇河龍王回到水府之后,與一眾家人談及此事,卻也覺得頗為可笑,畢竟他也有一定自主選擇降雨的權利,那算卦的確是敢于規定雨量,規定時間范圍,這豈非必輸之局,畢竟天上雖會下有旨意,但總不可能恰巧這會回來吧,事情不會這么巧吧。
所以,下一刻,有天使攜雷部雨部旨意來到,言之于涇河龍王下雨之時,倒與那袁守誠所言毫厘不差,遂是驚了涇河龍王。
然而涇河龍王自詡為天庭正神,如何愿意敗于凡人之手,又聽得左右之言,所以起了心思,便就改了下雨時辰地點乃至點數,要叫那算卦的再無言語,甚至破口大罵:“這先生好大口氣,卻原來也不過如此,如此這鋪面不要也罷。”
涇河龍王自然不曾知曉那袁守誠學究天人,雖不曾成就仙人,然其卦算之術卻有神仙莫測之內,縱使他為涇河龍王,又是天庭正神,卻也難逃其卦算之中。
于是,袁守誠只端坐椅子之上,卻只冷眼相看,并不做聲,只待那涇河龍王向他問責之時,方才出言警告,又說穿了龍王身份,言之天譴將之,讓那龍王只待剮龍臺上一刀。
那龍王本就戰戰兢兢,心中害怕,先見那先生說穿自己身份已然心悸,又聽到先生說自己命不久矣,將要受那剮龍臺上一刀,他本來也知道此舉犯了天條,降錯雨水、錯了時間尚且不錯,卻還換了地點,難逃懲罰,所以終于破了心神,只跪倒在地,請求先生賜個活路之法。
袁守誠雖然學究天人,能知曉過去未來,乃至于周天之事,然而卻也不能做天神的主,所以自然也不能真的便救了涇河龍王,只能指一條道路,卻讓他去尋唐王李世民。
涇河龍王心中懼怕,也知自己罪孽深重,終究難逃剮龍臺上,他不愿千年修為一朝散,便就謝了袁守誠,也不敢再回涇河之中,卻施展法術,進了李世民夢中。
唐王李世民雖已是人王,然畢竟信奉神靈,又得涇河龍王說了兩句好話,便即滿口答應,要拖住魏徵,不使其入得天闕剮龍臺上斬了龍王。
然而人事終究不及天命,李世民雖為唐王,卻也無法與天數相抗,魏徵也受了天上仙人看重,依舊被召至剮龍臺上,一刀結果了涇河龍王,然后將龍頭自云端投下。
如此一來,涇河龍王終究難逃殞命之途,一顆頭顱自云端跌落凡塵,又被手下兵將以為奇物,送到了唐王李世民面前,于是涇河龍王夜夜自幽冥而出前來叨擾唐王。
終于,幽冥之主寫下敕令,召來唐王靈魂與涇河龍王對峙,方才還了唐王之魂,唐王有感幽冥之恩,又喚來一人入得幽冥送了特產南瓜,引得地府諸神好評不說。
唐王李世民去往地府,心中有感蒼生之苦,所以又要修建水陸大會,度化靈魂,尋來一位玄奘法師頗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