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兄弟,此次破國乃大康開國以來前所未有之大捷,僅南疆這三十萬將士就完成了當年先帝未盡之功,打破了這些年“百萬雄兵南不舉”的詛咒,大家伙都從心底感激你,我們終于也揚眉吐氣了一回,明日請功大家伙都聽你的!”
說話的正是南疆的主帥李懷世,眼中火熱之色幾近欲出,這等功勞誰不眼熱,封侯拜將是每個將士的夢想,屋里早已坐滿了人,都是南疆這邊的實權將領。
他們眼里也都是一片火熱,不過此時誰都沒說話,他們都知道眼前這個少年將軍的厲害了。
當初賈理剛來從軍時,并不是一番風順,他知道賈家的名頭在真正的實權大人物面前根本不管用,故他剛來此地之時,只說自己姓賈,并沒有說自己是來自國公府,當時他還是個小毛孩子,這個年紀來到這的,一般都是當炮灰用的,他也不例外。
那時他也受排擠,戰斗時也是被分在危險最高的隊伍,那支隊伍叫“敢死隊”。雖然這也正對了他的胃口,但是他哪里是那種吃悶虧的主,修行有成,對付普通人自是手到擒來,他一發狠,一粒“人參養榮丸”,便將南疆真正的實權將領一網打盡。
這次大戰,借賈理神通,對方排兵布陣對于賈理而言如同掌中觀紋,打起仗來自然是手到擒來,因為還要修行的緣故,每每大戰,他都會沖在最前方,一開始他還因為靈氣不足挨了兩下,如今他帶兵出戰,不再像從前直接撐起一個護罩,而是將靈氣鋪在體表,大大減小了損耗,才在一場接一場的大戰中撐下來。
看著一屋子的人用期待的目光看著自己,賈理心中一動,盡管這次大戰都是自己一手策劃的,也是自己著手推動的,但獨攬功勞非明智之舉,此時他還沒有能力與朝堂上的那位掰手腕,韜光養晦才上上上之策!
加上這幾年相處下來,屋里的人他也漸漸熟悉了,這次大戰沒有一個人缺席,無一不是血戰沙場之士,獨攬功勞,他豈不是成了劉邦、勾踐之流,此舉亦非長久之策。
“此滅國之舉,雖是彈丸之地,但也絕非一人之力可為,此次論功,諸位披甲執銳,浴血奮戰,此功不僅是我的,也是大家伙的,大帥自可按功勞大小據實以報就是了!”
眾人一聽臉上紛紛露出了笑意,看向賈理的神色少了幾分拒意而多了幾分親近。
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跑死了八匹快馬,第一時間送到了大明宮朝堂之上。
“報!報!”
“南疆大捷,南疆大捷!”
這一路上但凡聽聞此信之人,上至士族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歡欣鼓舞,這一刻大康震動,這一刻舉國同慶。
如今大康雙帝共存,明康帝還在與泰康帝爭奪權力,泰康帝此時已經退位了,但是暗地里卻依舊握著大部分兵權不撒手,所以在明康帝拿到奏折時,泰康帝也接到了消息。
大康立國,泰康帝馬上功夫了得,在軍隊威望很高,明康帝想要伸手卻也無法,如今這等開疆拓土之功,兩人都不想放過,泰康想借這個功掩蓋自己晚年的過失,明康想要證明自己文治武功不弱前人,乃當世明君。
文官現在還沒有一條心,如今朝堂上派系二分,明康帝一系,泰康帝一系。
面對這次久違的大勝,殿中所有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因為這南疆的和平并不是聯姻納貢得來的,而是邊關將士披堅執銳,浴血沙場拼出來的,他們為之自豪,就算是那些平日里刻薄的言官,此刻也都奉上了贊美之語。
“吾皇圣明,正是吾皇英明,雄才大略,才有李將軍這般人率眾為我大康開疆拓土!”
“正是,吾皇圣明,吾皇圣明啊!”
......
太和宮泰康帝看著這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臉色喜色一閃而過,對于這封奏折他是歡喜異常。
“馮凈,你說這個賈理是個什么人物,李懷世的奏折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這個小家伙!”
一位發白無須的太監看著遞過來的奏折,最上面只有簡短的幾句話,賈理,陣前斬將一十八人,三軍先鋒,一騎催戰云,三千鐵騎縱南蠻,先登破城,親手活捉大后主,不日將親自押解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