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初,南京政府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法幣制度。
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經濟恐慌,各重要國家相率改定貨幣政策,不許流通硬幣。我國以銀為幣。
白銀價格劇烈變動以來,遂致大受影響。
國內通貨緊縮之現象,至為顯著。
因之工商調敝,百業不振,而又資金源源外流,國際收支大蒙不利,國民經濟日就萎敗,種種不良狀況,紛然并起。”
公告中規定了六條辦法,主要內容包括:
法幣的發行機關是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1936年又授予中國農民銀行發行權),而其他銀行鈔票逐漸收回;
設立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以保管準備金及管理法幣的發行;
國家統一管理白銀,工商業及公私往來都必須使用法幣,個人持有的白銀必須兌換成法幣;
中央、中國及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穩定法幣對外價值,保持匯率穩定。
國民黨政府財政部的公告一出,日本方面馬上回應。
已經升為駐華武官的高橋坦,威脅二十九軍:“白銀國有與現銀,都集中在上海,是陷華北經濟于絕境,并阻礙日本利益。如貴方不能自動防止,則日本將以實力實現。”
同時,日本中國駐屯軍,迅速制定了《華北自主幣制施行計劃綱領方案》,提出在華北建立新的金融中樞。
同時,建立“華北公庫”為唯一通貨發行機關,由銀錢業和商界的親日分子任首腦,日本人任顧問和科級職員。
同時,日軍特務人員四處活動,積極推動華北自治。
日軍剛開始,將目標放在華北五省有威望的幾人身上。
可是,這幾人都拒絕了日本人。
不管日本拋出什么誘餌,都堅持了原則。
然而,有一個叫應玉井的漢奸,卻主動跳了出來。
應玉井相貌堂堂,一表人才,21歲時,官費留日,1909年入第七高等工科,曾加入同盟會,隨黃興參加辛亥革命。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科,曾兼任孫中山所辦中華政治學校翻譯,號稱“日本通”。
1916年,畢業回國,適值黎元洪恢復國會,被任為眾議院秘書。護法政府成立后,被委為駐日特派員。
1920年,勾結日本特務在蘇北阜寧設新農墾殖公司。
從此,走上漢奸之路,專為日本服務。
在日本的策劃下,應玉井控制了冀東22個縣,以及唐山市、秦皇島港,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委員會”。
在日本的逼迫下,國民黨政府決定撤銷北平軍代會。
隔一日,國民黨政府組織冀察政務委員會,由二十九軍宋軍長任委員長。
看著日軍不斷染指中國土地,有見識之人,都感覺到了,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空前危機的時刻。
路承周不僅在李向學面前,表現出了自己的擔憂,同時在劉有軍面前,也是憂心忡忡。
“冀察政務委員會,雖然名義上隸屬中央政府,但實質上已經變相自治。如此以往,國家真到了危亡時刻。”路承周擔憂的說。
“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政治上的事情,自然有上峰考慮。”劉有軍安慰著說。
PS:下半年的第一天,求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