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微微一笑,將這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又轉送給了張秀:“小天師不妨直說。”
小皇帝的眼神頗為期待。
“判斷一件事情的對于錯,并不能簡單的從表面,更不能從自己喜好出發來評判,時間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張秀對著小皇帝道:“道家講究陰陽兩儀,天地萬物都是如此,都是有他們的兩面性的...比如說,契丹與西夏,連年發動對我朝邊疆的劫掠,官家認為是對還是錯?”
“自然是錯的!”趙煦的聲音很大。
“可如果契丹與西夏,是因為百姓沒有過冬的糧食,必須要南下劫掠,才能讓契丹與西夏的百姓有飯吃...如此,官家以為如何?”張秀換了一個說法。
“錯的!”趙煦稍稍有些動搖,但最后還是堅定道:“契丹人沒有本事讓自己的子民吃飽穿暖,是他們的朝廷無能,這并非是他們劫掠的借口。”
很好,鑒定完畢,趙煦不是個圣母婊...
“那如何才是對的呢?”張秀又問了趙煦一句:“莫非是把糧食、布匹送給他們?讓他們吃飽穿暖之后,就不會來搶大宋的東西了么?”
蘇軾一旁聽得有些納悶兒,小天師...你們跑題了吧。
探討個對錯,怎么就偏到契丹身上去了?
啊...歲幣、歲布..小皇帝覺著有被內涵到,訕訕低頭,底氣更加不足,道:“自然也是錯的,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大宋軍力不足以擊敗西夏與契丹...只能如此,眼下應當是相對正確的辦法。”小皇帝說道這里,似乎有些明悟,看向了張秀,道:“老師是這個意思?皇祖母的做法雖然不對,但是現在這樣做是最正確的選擇?”
“這是官家自己說的,貧道可什么都沒說。”
“既然如此,那么朕該如何做?還請老師教我。”
“官家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靜靜地看,認真的學...認為對得東西取其精華,認為錯的東西也要吸取教訓...而且官家要記住,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去定義他的對錯,而是要考慮是否值得去做。”
“是否值得去做?”小皇帝若有所思,片刻之后詢問道:“就是如同契丹人那般,明知道劫掠大宋是不對的事情,但還是做出了這樣的決策么?”
“可是老師,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呢?”小皇帝皺著眉,沉聲道:“大宋乃是神州正統,竟向契丹與西夏繳納歲幣,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官家可知五胡亂華的故事?”
“自然知道。”
“那官家可知那些曾經統治過中原的那些游牧民族,現在都去哪兒了么?”
小皇帝一時語頓。
“他們都變成了漢人...變成了漢人之后,他們也能讀書,也能種地,也能吃飽穿暖。”
小皇帝還沒有什么表示,通曉古今的蘇軾覺著不能讓張秀再這樣教下去了...哪兒有教學生是這樣用大白話教的?
當然,這只是個借口...因為他隱隱察覺到,張秀講得東西,有些不得了,便打了個叉:“大燕皇族,鮮卑慕容氏,現在則是姑蘇慕容世家,老臣與慕容公子還有過一面之緣。”
小皇帝眼前一亮,道:“老師的意思是,將那些契丹人與西夏人也變成漢人?”
“沒錯。”
“要如何變?”
“當然是派出使臣去跟他們講道理,讓他們知道成為漢人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