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阿鄰的死似乎是一種必然性的結果。
他并不是被蘇詠霖殺死的,也不是被任何一個勝捷軍的士兵殺死的,更不是被身邊的某個居心不良的叛徒殺死的。
是他自己把自己殺死了。
倉皇逃竄的路上,想著自己一戰敗光主力的敗績,完顏阿鄰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完顏亮的諒解,乃至于會遺禍家人,讓家人也遭到殘酷的對待,下場凄涼。
如果自己戰死沙場,說不定還能保全家人的性命……
懷著如此悲涼的心態,完顏阿鄰在絕望和高壓之下拔刀自刎。
如此一來,家人就算不能得到優渥的生活條件,至少可以活下去,這就是他最后的期待了。
他自殺的十分干脆,身邊親兵想要救下他,卻沒能來得及奪走他的刀。
他就那么干脆的抹了脖子,然后捂著脖子從馬上直挺挺的摔了下來,身子顫抖扭曲一陣,死了。
死的干干脆脆,他甚至沒有想要重新再來和蘇詠霖決斗、順便為自己報個仇的想法。
而他自殺之后,進一步失去主心骨的金軍騎兵們更加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尤其是負責保護他的親兵們,更不知道該怎么做。
主將死了,他們卻還活著,對于更高的統治者們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要么一起死,要么一起活,哪有主將死了親兵還能活著的道理?
于是一些親兵在絕望之中跟著一起自殺,但是還有一部分親兵不甘心去死,便和其他騎兵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至于該逃亡到什么地方,他們態度不一。
有的試圖往北跑,看看能不能找到出路。
有的試圖往西跑,覺得往北跑一定會死,朝廷不會放過他們,往西跑到關中隱姓埋名過日子,或許還有存活下去的可能。
有的打算往海邊跑,試圖找到船只直接逃回遼東老家去,在老家隱姓埋名過日子,或許能過得更好也說不定。
跟著完顏阿鄰逃出戰場的不到三千潰兵很快作鳥獸散,失去了建制,各奔東西去了。
這一點,蘇詠霖倒是沒有想到。
那個難纏的對手居然那么干脆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連報仇的想法都沒有,正常被打敗了不是應該想著卷土重來一雪前恥嗎?
金國的試錯成本那么高嗎?
當然了,他想不到的事情還有很多,一如趙開山,趙開山也想不到蘇詠霖居然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
花了將近三個月的功夫才終于把南樂縣城攻破的趙開山根本不可能想到此時此刻蘇詠霖和孫子義已經完成了合并。
蘇詠霖真的成了他嘴里的河北總管,乃至于河北王,在河北站穩腳跟,獲得了造反者的敬仰和服從,即將在這里掀起更大的波瀾。
蘇詠霖疾馳猛進血戰不止的時候,趙開山也在血戰,只是沒有前進就是了。
南樂縣城就像是一堵鐵墻一樣,趙開山真的感覺自己可能永遠打不下來這座縣城了。
明明只是一座縣城,并沒有那么高,也沒有那么寬深的護城河,可是為什么就那么難打呢?
他用盡一切手段,各種火器和巨大的石塊不要命的往城里扔,他甚至覺得城里應該已經全是廢墟了,可是還是拿不下縣城。
他幾乎把護城河填平了,軍隊屢屢蟻附登城和守城金兵血戰,但是每一次都被打回來,始終不能突破。
他還嘗試挖地道,嘗試夜襲,全都被城內金軍識破,損兵折將無所獲。
因為軍隊損耗過大,他不得不把傷病員轉移回山東的根據地,然后派人回去繼續征兵,以補充因為攻城作戰而損耗太多的兵力,使兵力一直保持在八萬人上下的規模。
攻城這幾個月來,很多部隊甚至從軍官到士兵都換了一茬兒,很多部隊成建制的戰死、病死、凍死,但是這在趙開山眼里都不是事兒。
反正他也從來沒有把普通百姓組成的軍隊當成人來看,軍隊里除了少數親兵和精銳之外,其他的都是消耗品。
但是人心不會因為趙開山的漠視就不發生改變。
整個山東對于趙開山和光復軍的看法正在發生改變。